开启左侧

[散文] 郭竹爱:我家门楼的变迁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18 1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家门楼的变迁

□郭竹爱

我家在临猗县孙吉镇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在晋南一带的农村,一家一院的习惯,使得门楼对每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门楼是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外在象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除了表现在庄稼汉年年好收成的喜色上,也反映在了各家各户的门楼上。因而,回想起自家门楼的变迁、不由得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上世纪70年代初,农村生活困难的占绝大多数,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娃他爹在宅院的西边用土坯垒墙,盖了三间小瓦房。那时连院子都是土墙,更别提门不门儿的,只是在土墙上开了个能过人的大豁口子,然后在靠墙根钉一根椽,把一个单扇门用铁丝固定在椽的顶端和底部,能开能闭就算门了。这就是我家最早的“门楼”。

1973年,为了多挣工分,家里养了几头猪,娃他爹从孙吉集市上花20元买回了一辆五成新的小平车,由于当时的门太窄,小平车进不去,于是娃他爹就把豁口子弄宽了一些,小平车才能正常出入,可这么一改,原来的门板就不够大了。


劳动人民最擅长就地取材,我们想办法从山沟里割回许多荆条,编了一个篱笆门,又在底端门轴处装了个小轱辘,一开一关都很省事,不论当时队里分这分那还是拉粪拉土都好多了,巷子里的猪狗猫也进不来了。然而,篱笆门唯一的不足就是有缝隙,在门外能看见院里的一切,在院子里也能望到巷子里。这是我家门楼的“二次升级”。

到1978年,娘家改造院子,父亲把马房的门拆卸下来给我们送了过来。娃他爹手还算巧,经过改造后整出来一幅双扇门,大概一米多宽,这才结束了院里院外相互观望的日子。至此,我们家这才算有了个正儿八经的门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80年代,土地下放使得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多,收入也就多了起来。1983年,我家盖了四间平房带门楼,门楼用单砖勾缝的方式建造,院里一律用石子石灰粉刷,你别说还另是一番景观。


最大的突破是有了门楹,刻着“勤奋”二字。这个词语鞭策着我们全家多年来不断努力,也是我们辛劳半生的真实写照。我坚定地认为,只要有了党的好政策,加上我们的勤奋,才能改变贫困的面貌。

最后,又叫匠人用角铁焊了门框,装了一副木板门。从此,第四代门楼伴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声入驻我家,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逢人便说我家有了门楼了。

到90年代,家里准备给儿子结婚,我买了蹦蹦车,重新找匠人做了大木门,又找铁匠给门上门下门边订了大门钉。门漆成枣红色,门钉漆成黑色,黑红分明,鲜亮夺目,美观大方。

进入新世纪后,农民生活日新月异。2000年因西边邻家搬走,空出了院子,隔壁和我家把那个空院子给分了,我们家分了不到两分的面积。因此,我们家门楼就往西拓宽了几米,进行了彻底的翻新。


过去的大木门换成了如今的铁锈红大铁门,门高3.5米、宽3米。十五块白底红灯笼的瓷砖装饰,门楼字牌以青石板为底,镌刻着“源远流长”四个大字,看着别具匠心、气派大方。

改革开放几十年,如今农村一座座五光十色的门楼已成为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家门楼的升级,彰显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惠及老百姓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农家门楼还会不断升级。我相信,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我们的生活也会蒸蒸日上。

6567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