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篆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18-3-16 11: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1799—1870),原名廷—- ,字让之,亦作攘之,别号还有让翁、晚学生、晚学居士、言甫、言庵、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书法功力极深,尤以篆隶见长。他从小喜欢篆刻,十五岁起即对汉印下过近十年的功夫。三十岁后见到邓石如的篆刻,惊佩不已,便倾心效法,并在学邓的基础上创立自已的面目。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邓石如的资料很少,而师邓的吴熙载风格显著,作品很多,后人便觉得学习邓石如应以学吴熙载入门。艺术大师吴昌硕曾说过:“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

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其推崇可想。尽管如此,邓石如在篆刻史的发展上作出的革新贡献,仍然是吴熙载所不能取代的。他的作品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等行世。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盖平姚氏秘笈之印”(图1),为长方形的印石,八个字分两行任意排来,繁简顺其自然,印文占地完全由笔画的多寡来决定,十分妥贴,用刀轻灵活泼,线条间粗细合宜,似无意而实有意,在不经意中见奇趣。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力,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砚山鉴藏石墨‘(图2),也是吴熙载朱文印的代表作品。仪征人汪—-,字砚山,精于鉴藏,为作者好友。由于他的篆书功力深厚,所以刻这一类印运刀如入无人之境,后人誉之为“神游太虚,若夫其事”。此印章法貌似无奇,排得均匀整齐,但印文各字在这方寸之地,仍显得笔势舒展开张,完全是他那秀挺娟美书法的再现。欣赏这方印,就如同欣赏他的书法。“山、石”两字在全印中笔画最少,遥相呼应,平添了一层可爱的自然情趣。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攘之手摹汉魏六朝”(图3),在印文的安排上顺其自然,让印文书法的自然繁简在统一中得到平衡,各字笔画的转折与接触处,由于刻刀的轻灵转折,在生动地表达书法的自然意趣之外,因笔画的粗细变化,而增强了立体感,犹如高明的剪纸艺术师,在一招一式、一转一弯的动作变化中,展现出生动的画面。这种以刀当笔的境界,完全得立于他的书法。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道法自然”(图4),全印线条密集,仅让“自”处留有疏处,形成三密一疏的章法。由于印呈长方形,故下部二字任其舒展。其笔势飘逸流畅,加上用刀轻灵,真可谓无迹可寻。在细白文创作中,不失为一方佳印。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丹青不知老将至”(图5),这是杜甫《丹青引》里的诗句。七字印分三行,首行三字,其余四字平分两行,布局疏密天成,文字方圆互参,其刀法圆美流转,使全印洋溢婉丽流走的风姿。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砚山”(图6)带栏白文,全然不同于常见整齐划一的刻法,“砚”字石旁“口”部,转折自然,棱角处似方非方,似圆非圆,“见”字下部并笔更见别致,尤其是“山”字中间下脚两个小分叉较细,使全印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奇趣。此二字没有采取屈曲填密的表现手法,而任笔画自然排列,让自然的留红与笔画形成鲜明的朱白对比。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熙载印”(图7),“吴、印”二字占地少,“熙、载”二字占地多,得对角呼应之妙。同是白文印,异于前面介绍的细劲的白文,而以浑穆圆劲见胜,是创造性学习汉印的佳作。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攘之”(图8),二字印,一疏一密,一般说来,比较难于在一印中统一,作者把“之”字上叉的两笔,人为地加以屈曲,使秀美的曲线在空地中打破了僵直的局面,也使全印得到了平衡。“攘”字提手旁重心上升,右半部密上疏下,使全印产生一种空灵之感。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逃禅煮石之间”(图9),这种典型的以作者的书法为本的朱文印,在篆刻史上代表着一种高度,步其后尘者,如不认真研究其篆书,往往难以望其项背。吴熙载作品的线条所表现的韵律富有强烈的美感。书法家作书讲究笔锋的运转、提按,在纸上表现粗细、断续等效果。欣赏吴氏的作品,就可感受到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怡然自得、游刃有余的功力。此印“间、禅”的下部空虚与“石、之”的少笔画处理,使全印虚实相生,产生了一种空灵之感。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吴让之篆刻名章十枚图文解读

包诚字兴言又字子克”(图10),多字印难在多而不乱,齐而不板。此印线条方折又富于变化,虽然并非是满白文,但要做到保持吴氏书法线条流转的长处而不失风致殊属不易。此印少笔画的“包、又、字”,与多笔画或处理得紧密的“字、兴、克”各三字,呈现两组相反的倒三角型。京剧表现中,有时兵丁将士、旗帜飞扬、鏖战正酣,但舞台上始终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在欣赏此印及一切成功的多方印时,相信读者一定会有同感。当然,若无相当深厚的功力,是难臻此妙境的。
5401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