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海经》这样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又极具神秘色彩的上古文献,笔者心生敬仰已久,也曾购买过两种版本,但是一直没能深入研读,其实更多的是读不懂。一日看到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彩图全解<山海经>》一书信息,探究的热情再次高涨,于是毫不犹豫地购买。这个版本有彩图,有详细的注解,读起来方便易懂多了。沉浸其中,与古代文明神晤,不觉陶陶然。神游际会,突发奇想:夏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海经》是否会有夏县的“影子”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怀着好奇而热切的心情开始探寻、探究。结果呢,当然没有令人失望,居然真有夏县的“踪迹”。
禹都安邑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有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洪水泛滥成灾,鲧未经天帝许可,偷取了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自行生长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震怒,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郊野处死了鲧。但鲧死后,其腹中孕育出禹。天帝最终命令禹用疏导之法治理洪水,最终划定九州疆域,平息了水患。夏县古称“安邑”,夏县境内有禹王城遗址,被认为是夏禹建都处,与《山海经》中禹治水定九州的传说存在关联。
夏后启的乐舞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海外西经》也有“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的记载,表明夏启在夏朝时期创作了《九辩》《九歌》等乐舞,这些乐舞的起源与夏县所在的河东地区文化密切相关,夏县作为夏朝早期的重要区域,可能与这些乐舞的创作和传播有关。
夏县所在的晋西南地区被《山海经》视为古冀州的核心区域,是早期夏文化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带。《山海经》中对冀州的描述,如“冀州,中土也”,与夏县所在的河东地区(古冀州范围)的文化地位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该地区在夏朝历史中的重要性。
瑶台山
瑶台山又名“巫咸山”,《山海经》对“巫咸山”有明确记述。《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即巫贤、巫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东晋郭璞在《巫咸山赋·序》中注释,此“灵山”即指瑶台山,因商代巫咸父子长期居于此地,故称“巫咸山”。《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条称“巫咸山在南”;《水经注·涑水》记载“涑水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这些记载表明瑶台山在古代被视为具有神秘色彩的灵山。
另外,《山海经·海外西经》还有这样的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众多早期地理权威文献,如《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涑水》《太平寰宇记》等都有相关记载,且经北魏郦道元考证,近代徐旭生、谭其骧等也确认《山海经》所载巫咸国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巫咸是黄帝大臣,巫咸国为巫咸氏祖居地。
中条山
《山海经》中虽未直接提及“中条山”,但提到了“薄山之首”,据研究这指的就是中条山。中条山地处山西南部,东接太行,西临黄河,是黄河“几”字弯的南段拐点。此山发源共水,汇入黄河,构成中原水系起点。《山海经·中山经》以“薄山之首”为核心展开描述,“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呈现出山林草原相嵌的典型中原生态结构。书中列举箨草、黄华、杏叶草等,均为黄河中游特有物种组合,坐标指向较为明确。从《山海经》的排列方式来看,中条山位于中心位置,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南边是伏牛山,北边是恒山。
嫘祖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雷祖”写作“嫘祖”。
嫘祖又称累祖、傫祖、雷祖、垒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推广了植桑养蚕及缫丝制衣的技术,开创了蚕桑文化,被尊为中华民族蚕桑业的始祖;还辅助黄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倡导婚姻文化和嫁娶礼仪,被誉为“人文女祖”。
夏县西阴被认为是嫘祖故里,著名的西阴遗址发掘的半颗蚕茧化石为嫘祖养蚕提供了物证。
夏耕
夏耕是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将,负责镇守章山。商汤作为诸侯统帅,率领军队讨伐夏桀。夏桀得知后召集大臣商讨对策,但响应者寥寥,只有韦、顾和昆吾三人前来,夏桀命令他们消灭商汤。商汤和大臣伊尹决定依次消灭韦、顾和昆吾。夏桀派出的这三位大臣虽手握兵权,却不得人心,士兵纷纷投降,商汤不费一兵一卒攻破夏桀外部防线,随后进军夏朝首都。夏桀此时还在宫殿等待好消息,听闻战败后,赶忙命夏耕迎战。章山战役中,夏耕被砍掉了头。不过他灵魂不死,逃到了巫山,成为“夏耕之尸”。《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此后,他虽没了脑袋,仍手操戈盾,继续护卫巫山。但也有观点认为,相较于刑天这种虽遭失败却仍奋斗不懈的断头英雄,夏耕是不堪一击、逃避罪责的懦夫。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献,《山海经》在内容方面极其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地理方志方面,《山海经》记载了众多山脉、河流、矿物、动植物等地理信息。书中提及的山脉多达数百座,河流也有上百条,还对各地的矿产资源进行了描述,如金、银、铜、铁等。它以山系为纲,对每座山的位置、走向、物产及周边的水系等都有详细记录,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神话方面:这部书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与思考,是中国神话的重要源头;民族风俗方面:书中描述了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信仰和生活方式。比如一些民族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婚姻习俗等,这些记载为研究古代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医药典籍方面,《山海经》中记录了许多药物及其功效,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草药可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医药知识的探索和积累等等。
而且《山海经》具有很高的价值:文学价值,《山海经》的文字简洁古朴,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书中的神话传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历史价值,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书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科学价值,《山海经》中关于地理、动植物、矿物等方面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对研究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县能在《山海经》这样一部巨著中被记述,彰显了夏县厚重的文脉渊源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胡春良/文<br>分类主题 : 文明探源<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