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贤后士令人敬仰,汾阴古道的美食同样让人难忘。
不管是诸葛亮出生时他的母亲吃过的“薄脆”,还是大刀羊肉面、油酥火烧这些非遗产品,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油糕、卜刀、凉粉饸饹,虽说都脱离不了山西面食这个范畴,但其独特的风味,既是游子思乡的充足理由,又是行路之人对汾阴古道的味觉记忆。
相传,生产诸葛亮后,他的母亲喜欢吃面粉加花椒叶擀成的薄饼,这种薄饼不蒸不煮,而是要夹在石头中间加热,依靠石头的温度定型烤熟,期间要不停的翻动,以便受热均匀,俗称“打擀馍”,相传吃了这种在石头中做成的称为“薄脆”的面食,孩子结实又聪明。直到今天,这里还保留着产妇吃“薄脆”的习俗,这也是一种文化承袭。
大刀羊肉面经过和面、醒面、揉面、枕面和切面,其中的匠心不亚于琢磨美玉,不止是面,其秘制酱料是阳光与时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酱汁臊子浇于面上,激发了面条原本的麦香,与肉香缠绕飘散,那绵长的滋味唇齿生香。
油酥火烧起初是给远行客商准备的干粮,油和的面醒发后,掺着油酥反复揉搓成饼坯,比起一般的发面饼、烫面饼颜色都要深许多,再经炭火烤制黑乎乎的,只有饼香是挡不住的。这种火烧中油的比例大,因此保存的时间长,过去出远门的人背上一袋子,就是在大夏天,走上十来天,吃到最后,不干、不硬、不发霉,现在,油酥火烧已然失去了当初的那种保鲜功能,但作为一个地方的美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品美食,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昝家晋糕、孙师大刀羊肉面等许多百年老店能持续红火的秘密便是良心经营,童叟无欺。还有飘满大街的油糕旗子,四片油糕、冠英油糕等,每一面旗下都有一个翻腾的油锅,每一面旗下都有一张张经营者写满沧桑的脸。他们的勤劳、耐力与实诚,是做人的本色,也是能把小本生意做大的底气。长途跋涉的旅人,趁热吃下油糕,那份香甜足以抹去一路的风霜,治愈所有的心酸。
汾阴古道,一条催生文明的古道,尽管已经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依然有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让后来者去探索发现并传承久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