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让手机成为家风教育数字内容的“新载体”

发布时间 2025-08-20 10:05:45

    详细描述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延续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为新时代家风教育指明了方向——既要扎根传统,汲取启蒙育人的文化养分,又要顺应新形势,善用现代工具,让家风教育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浸润”。

    传统启蒙读物是家风教育的源头活水,其蕴含的道德准则与处世智慧,历经千年仍具现实意义。《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奠定了人性向善的教育根基,教导晚辈明辨是非;《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则将孝亲敬长的要求具象化,成为家庭伦理的行为指南;《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是把勤俭持家的理念融入日常,培养晚辈的责任意识。这些读物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古人对家庭育人规律的总结,正如清代教育家陈宏谋在《养正遗规》中所言:“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传统家风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以德树人”,这与现代家庭对子女品德培养的需求高度契合。

    然而,在手机成为“人体延伸”、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死搬硬套地让晚辈背诵传统读本,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1.8亿,青少年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2.5小时。与其抵触手机等媒体工具,不如将其转化为家风教育的“新载体”,让教育融入生活场景。

    具体可从三方面推进:其一,将传统读本转化为“轻量化”数字内容。例如,制作《三字经》动画短视频,每段3-5分钟,结合现代家庭故事解读“亲师友,习礼仪”;或开发互动H5,让孩子通过答题解锁《朱子家训》中的家风小故事,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其二,借旅游研学搭建“沉浸式”教育场景。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教育理念,在研学途中用手机记录家风实践:参观孔庙时,拍摄短视频分享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走访古镇古村时,收集当地家风家训故事,制作成图文笔记,让传统家风与现实体验相结合,避免教育“悬空”。其三,以家庭互动激活“参与式”教育。发起“家庭家风打卡”活动,用微信小程序记录日常:晚辈帮长辈做家务,对应《弟子规》“出必告,反必面”;家人共同制定家庭公约,呼应《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通过手机分享与反馈,让家风从“要求”变为家庭成员的共同习惯。

    有人认为,用手机开展家风教育会消解传统的严肃性,但事实上,教育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内容的本质与传递的温度。正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传统家风教育的核心是“知”与“行”的统一——让晚辈理解“孝悌勤俭”的内涵,更要在生活中践行。手机等媒体工具的价值,正在于打破“读死书”的局限,让家风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家风教育任重道远,既不能丢了“传统”的根,也不能少了“现代”的翼。唯有以传统启蒙读物为魂,以手机等新媒工具为桥,才能让家风真正融入日常、浸润人心,为当代家庭筑牢精神根基,为社会培育更多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联系人

    启凡

    立即联系

    运城社区客户端

    查看和发布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