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垣曲清明祭祖图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1-22 17: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上坟是思念和祭奠祖先的形式,也是中国孝道文化传承中一种特别的方式。

  从记事起,年年过清明都要上坟祭祖,这是家里的大事。这些被称为祖宗的前辈,实际上我一个也没有见过面、说过话,但我却喜欢上坟,因为那是一个仪式,是我最初懂得自己根系所在的直接教育

  我们老张家的祖坟在垣曲县的埝堆,高祖父和他的先人都埋葬在那里。上世纪60年代初移风易俗,将全县所有坟堆铲平,我家祖坟自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的新祖坟坐落在石龙山脚下,只有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弟兄三人和我的一个堂弟及他们的配偶,共计四代人。大家活着的时候在一起,死后还是在一块,这是一种团聚。

  我的老家在晋南垣曲县,这里有个风俗习惯,上祖坟要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为什么?我不清楚,一代一代就这么传下来了,并形成了规矩。这一天,一个家族的所有男人都要去祭拜祖先;后来,随着思想解放、风气开化,媳妇和未出嫁的女儿也都加入到上坟的队伍中来了。这二三十年我住在运城,总认为回老家上坟是对祖先履行孝顺的一种方式,也是自己的责任,于是便提前回去。天刚亮大家就集合起来,有的人扛着铁锹,有的人拿着镰刀,有的人提着装有献食、冥钱、香烛、“捞子”“纸股絮”的竹篮,有的人空着手,结伴走向深绿色麦苗包围着的祖坟。

  坟上长了枣刺、荆条、蒿草,挂“捞子”“纸股絮”(分别象征给先人送的铺盖和衣服。“捞子”分单双。“单捞”用一种彩纸剪成,套一个纸股絮,挂在单人墓之上;“双捞”用两种彩纸剪成,套两个纸股絮,挂在夫妻合葬之墓上)很不方便,于是,要用镰刀先把它们割干净。四弟爱栽树,前些年他在祖坟里栽了10棵柏树,后来我又栽了两棵雪松,现在的坟地被松柏罩得严严实实,除了小草,再也见不到灌木丛。我们对祖先,起码是对养育我们的双亲的感情,都倾注在这些树木上了。去年上坟时,我对儿子说:“这些树是我和你四叔栽的。我死了,你也在坟上栽一棵树。”儿子说:“你身体很好,还早哩,现在不说这事。”我说:“我是70岁的人了,迟早有这么一天。我死了要落叶归根,骨灰就埋在这里,我身上流着你爷爷奶奶的血,这里是我的根、我的家。”

  到了坟地,大家先把各家媳妇事先剪好的“捞子”集中到一起。哪一座坟挂几条“捞子”,要视坟内所葬人的直系儿孙人数来定。儿孙多,坟上的“捞子”自然就多,反之就少;同时,挂“捞子”是在世的长辈人的事,长辈去世了,下辈人才有挂“捞子”的资格。这个风俗,我想是要后人永远记住前人。这就是孝道。“捞子”有两三米长,须有两三个人小心翼翼地提着,把它轻轻地放到坟上;至于“纸股絮”,就没有什么讲究了。这些宽六七厘米、长20厘米的彩色纸条挂在树枝上,也可用土块或小石块压在坟上。这几年,有些年轻人别出心裁,给祖先献起了花圈。放眼望去,整个坟地被装扮得五颜六色,一派新气象。

  接着,人们再把带来的献食从篮子里、袋子里掏出来,摆在坟前。献食各种各样,没有统一规定,完全是按各自心愿准备的:新蒸的馒头、新烧的猪肉、新买的水果、新购的点心……祭品多少要看家境如何,但是,对祖宗的恭敬是不分贫富的。然后,由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人作为主祭,先到距坟地七八步远的右上角插上两炷香,作揖、磕头,当然,也要摆上祭品。我们那里的习俗是在祭祖之前要先敬一下大地之神,乡亲们说这是“拜后土”;尔后,再回到坟前,把各家印有“冥国银行”的千、万、亿面值不等的冥钱放在一块点香烧纸,带领大家祭拜。磕头时,所有上坟的人都要按辈分毕恭毕敬地一排一排站好,然后跪下,在“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的口令指挥下,怀着严肃、沉痛、虔诚的心情,向先人表达自己的敬意。这时,我就想起了爷爷、奶奶,想起了父母,眼泪不由自主地往外流,起身后与别人说话,嗓子眼老被堵住,半天说不出来。两位兄长仍然跪在坟前,用小木棍不断翻动着燃烧的纸钱,祈祷着熊熊的火焰将祭品送到那个世界,让先人花销。

  我们那里各家各户烧完纸后,会有人主动地拿着铁锹,在坟地外面铲上几锨土,培在每一个坟头上,俗称“添土”,说明墓主的后人没有忘记祖先,也让外人知道墓主还有后人。在这个时间空档,年纪大的人会主动向在场的年轻人讲述每一座坟中埋葬的人与他们的关系,甚至介绍某位先人的简历和特点。家史的某些片段就是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此时,也会有人将馒头从坟顶滚下,让孩子们去捡,名曰“拾滚滚”。馒头里有事先包好的鸡蛋、硬币、写有赠言的纸条,寓意幸福、发财和将来能有出息,娃娃们高兴异常,笑声不断。也有人把馒头、香蕉等供品掰成小块,扔到坟上;把酒瓶拧开,把酒倒在坟上。个别人这时会围绕坟墓转一转,看看是否有野兽做窝、坟墓塌陷等问题存在,如有,马上整修,以便自己祖先的灵魂得到安宁。

  离开祖坟,我低头专注着让脚步尽量躲闪麦苗。走了一段路,我回望了一眼坟地,然而,混杂着刚才放过的鞭炮硝烟的雾气,却不知何时悄然萦绕于那坟茔间,这雾虽不大,却明显地把天、地、人分层隔开,在朝阳映照下,犹如祥云一般,我相信祖辈就在这祥云之间分享着后辈们送来的金钱和衣锦,并随着祥云飘散仙去。

  国家实行清明节放假后,我便在族人中主动提议,把过去的清明前三天给祖宗上坟,改为清明节当天上坟,因为上坟不仅是我们几个老弟兄的事,也要把上班的儿子、上学的孙子都叫上,使他们从小就习惯这样的传统规矩,将来就会知道清明祭祖之事意义重大,马虎不得。但放假的前三天,上班的要工作、上学的要读书,要请假又不好意思,因为过一两天就要放假了。大家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便达成了共识。现在,在清明节当天上坟的人家越来越多。

  我的堂曾祖父母、堂祖父母、堂叔父母的墓地在黄家窑,距我垣曲老家有10公里的山路,我和两位兄长年轻时也曾随父辈去给这些未出五服的祖先上坟。近些年,我们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腿脚不便,就不去了,由四弟代表我们去祭拜。但每到清明,我就想起小时候去那里上坟的情景。

  我们垣曲人,不仅给自己祖先上坟,还要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上坟。上亲戚坟,各家各户都安排在上祖坟之前,每当这时,凡是出嫁了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给去世的爹娘上坟,外孙、侄儿、外甥都要给外祖父母、姑妈、舅姨上坟。我记得母亲在世时,年年清明前父亲都要赶上毛驴或牵着马,母亲骑在牲口上面,间或我也会坐在她身后,搂着她的腰,去给我姥姥、姥爷上坟,到了那里她总是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该回去了,明年清明我们再来给老人烧纸。”父亲一边说着一边往起拉母亲。堂兄与胞兄,一个84岁、一个79岁。去年他们仍然坚持惯例,坐在三弟和四弟的摩托车后面,到已作古七八十年的大姑妈坟上祭奠,让我好生感动。

  给亲戚上坟,外县的人不理解,说他们那里只上本家祖坟,我便对他们讲,十里不同俗,再说,外祖父母是外孙的根、姑姑是自己家出嫁的人、舅姨与自己的母亲是一母同胞,给他们上坟天经地义;还有,上辈人在世时,亲戚之间往来多,他们去世后,表兄弟们联系就少了,通过给亲戚上坟,表兄弟们每年至少能见一次面,可以叙叙旧、聊聊天,加深一下感情;表侄们还知道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我这么一讲,外县籍的同事、朋友们都说有道理,想不到你们垣曲的孝道文化还深哩!

  给亲戚上坟,除了不带“捞子”,其他必不可少。唯独这些年,女儿回娘家上坟比过去多了一样东西——布条(用彩纸剪成宽不到一米、长不足二米的长方形,上有仙鹤图案,祭奠时把它展开铺在坟上)。不论谁去上坟,或先扫墓,后走亲戚;或先走亲戚,后扫墓,总之,不能悄悄地上坟。到了亲戚家里,女主人立即上厨房给客人做饭,其他人则坐在客厅说雨水、话桑麻、谈市场、拉家常,你一言,我一语,有问也有答、有说也有笑,有意无意间交流着经验、传递着信息、加深着感情。(张宝晶)
8341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