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一苇:重识博望侯张骞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27 12: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识博望侯张骞

作者:一苇

这几天看央视拍摄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首期40多分钟的节目——《使者》,看后令人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早就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让文化得到了交流,带回了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特产,让这些食品自汉以后在中原落户。因为他功劳大,汉武帝将他封为博望侯,也算是实现了一个人封侯显贵的目标。张骞的凿空之旅,也真的算是不虚此行了。

然而看完纪录片后,才发现,所谓凿空之旅,绝不是文学意义上的修辞,而真的是实际意义中的凿空。那是张骞用性命凿的,用情怀与信仰凿的,也是用一位热血男儿的心血所凿。


张骞是陕西省城固县人,因为与我们河东相距并不遥远,所以运城不少地方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比如盐湖区底张村,传说当年张骞从那里经过,不小心从马上掉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子名叫跌张,到了现代,为了雅致起见,改为底张。

史料记载,张骞身材魁梧,为人宽容好义,举孝廉进入朝廷,孝亲敬老、德行高尚。当时他在朝堂中只是武帝的一个随从,是被称作郎的小人物。显然,这个小小的工作岗位没能安放了张骞的雄心壮志,还有他的一身力气。


当汉武帝刘彻苦于匈奴的骚扰、又对匈奴生活的西域一无所知、急需有人去探听消息、贴出了招贤榜后,张骞站了出来。

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作为孝廉出身的张骞,对大汉帝国的一片忠诚,我们可以想象。所以当别人对这项无法预测的使命尚持观望态度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汉武帝在朝堂上接见了张骞,非常满意张骞的魁梧与大气,毫不犹豫地为他组建了一个一百人的出使团队,又将那根象征着大汉帝国的旄杖赐予了张骞。

那个年代,没有通讯工具,没有侦察工具,甚至交通工具也仅限于马匹。但负有帝国使命的英雄是无畏的,张骞带领使团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出了汉帝国的边境线,张骞和他的使团成员忽然发现,他们接下来要走的是一条完全未知的路。风雨雷电、饥寒交迫、炎热酷暑,还有更危险的——匈奴人的攻击。

一百人的使团,有的人因病倒下了,有的人难耐极端天气丧了命,还有的人无法忍受长途跋涉的舟车劳顿倒下了。沙漠、戈壁、风沙、浪涛,考验着出使团的意志。最后的关头终于来到,他们遇上了匈奴人的骑兵,被剽悍的匈奴士兵擒获。

面对带血的刀,张骞与所剩无多的成员被关进了匈奴的“牢房”。一百名使团成员,死的死、伤的伤、跑的跑,匈奴的牢房里只留下了张骞与向导堂邑父。

匈奴看到高大的张骞不动声色,感觉这个汉人很特别,奇货可居,暂时也不想杀他,便将他留在了匈奴。胸怀大志的张骞成了匈奴人的一个普通马夫,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地喂马,认真地劳动。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能永远是光明大道。跌入低谷的张骞滞留匈奴当马夫,一干就是好几年。英雄的坚强意志也许就是在逆境中练就的。他忍辱负重地活着,为的是继续未竟的事业。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身着胡服逃了出去,又历尽艰辛,跑到了羌族人居住的地方。没有想到,作为匈奴的附属国,羌人毫不犹豫地将张骞交给了匈奴。当再次被抓回匈奴时,张骞想,必死无疑了。


然而匈奴人没有杀死他。活下来的张骞便又在一个夜晚逃出了匈奴,接着去完成大汉帝国交给他的神圣使命——联络大月氏国,共同攻打匈奴。

张骞所走的路与唐僧取经的路大同小异,途中有火焰山,有流沙河,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他以过人的意志与气魄,最终找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刚被匈奴打败,元气大伤,国王没有与大汉帝国联手攻打匈奴的愿望和能力,张骞的使命没有完成。但是,他在西域生活的十几年中,详细了解了匈奴人生活的环境、习惯、用兵特点、性格特征,掌握了西域的地形、地貌、路径……大汉帝国的视野在张骞13年的西域苦难中得以打开。

张骞从大月氏回到长安后,时间已经过去了13年。他已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一个满面风霜的中年人。但他的智慧在、眼界在、思想在,他为汉武帝生动地讲述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汉武帝。由是,汉武帝坚定了征西的决心,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一页。

历史上,封侯拜相的人很多,但因为河西走廊的独一无二,因为张骞用他生命中的13年写出了让人震撼的历史,
人们便记住了这位博闻强记、目光高远的博望侯张骞。


6609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