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随笔] 唐代选官重文凭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29 09: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选官重文凭

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贡举一》开篇说,进士科起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唐太宗贞观、唐高宗永徽年间火爆起来,从而出现不论官职有多高,“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现象。这说明,在唐朝,“进士”身份不仅是通往仕途的敲门砖,更是当时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最高的“文凭”和“学历证明”。

唐朝学子一旦拿到“进士文凭”,立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便有张仪、苏秦那样的口才,荆轲、聂政那样的胆量,仲由(子路)那样的勇武,张良那样的智谋,东方朔那样的诙谐搞笑,但在“进士”面前,统统都黯然失色。由于唐朝科考进士的录取率较低,所以考取进士后、坐上显赫高位的概率便大大提高,进士出身“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于是,考生呼吁提高主考官品级。


唐开元二十四年,考场发生的“两李事件”最终促成了考生心意,科举考试改由礼部主持,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担任主考官,此后便成定制,直到1905年科举考试废止。

诚然,科举制替代魏晋以后选人用人的“九品中正制”,摧毁了权贵世族世袭及官僚机构“举荐”的选材制度,无疑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进步。尤其是自北宋始,打破出身、贫富等限制,不拘一格科考选才并屡次“扩招”,不仅让有才的贫寒之士脱颖而出,开拓了草根阶层进入上层社会的逆袭之路,也促进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文明发展。

然而,做官一味追求“进士文凭”,既封闭了选拔人才的其他渠道,又容易出现各种弊端。唐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李肇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太看重进士文凭,“是故俊人由此出者,终身为文人。故争名常切,为时所弊。”《太平广记》引用《唐摭言》《玉泉子》等唐代史料笔记及新、旧唐书,分8个篇章精选了唐朝有关“贡举”及“铨选”的小故事,今天读来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四川籍考生、音乐家陈子昂“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有一天,他别出心裁地用一千缗换来一把琴,然后“大张宴席”,邀请100多名士赴宴。吃完饭,他捧出琴对客人们说,四川人陈子昂有文章好几百轴,跑到京城来,东奔西走,却不为人重视。这件乐器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怎么值得我放在心上?于是当场就把琴摔了。一天之内,陈子昂便“声华溢都”,很快被武则天的侄儿、建安王武攸宜聘为“高级幕僚”。

1000多年的科举制产生秀才、举人数以百万,而录取的进士还不到10万人。所以,能过五关斩六将拿到“进士文凭”的,多数并非等闲之辈。但像唐朝那样通过各种舞弊手段博取“进士文凭”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见,在选官重文凭、追求高学历的同时,必须匹配高素质、高品德及实际能力,否则就可能贻害无穷。

6463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