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随笔] 乡音带你回家_杨永敏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7-21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爱家乡话,更喜欢听那乡音,那是一份浓浓亲情的维系,更是一种带有浓浓乡土气息、具有恒久魅力、绽放地域灿烂文化色彩的浓重味道。

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正是对眷恋家乡、乡音无改的真实写照。“乡音无改”已经在诗人身上打下了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可见,语言习惯一旦形成,虽经岁月磨砺却很难更改。

运城古称河东,因其地处山西最南端,所以又称作晋南,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亦是中华语言文化最丰富、最多元的地域。《路史》中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农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此一带。

语言的进化依据是文字,文字的形成来自语言,因此,晋南方言大多都是有文字依据的,只不过方言在代代相传中有发音的变异,但其文字多有典可寻。河津方言属中原官话中的汾河片。汾河片和关中片内部一致性较强,因此,将汾河片并入关中片,并且将河津方言归入河东小片。

我的老家河津位于晋语向中原官话渐变的地带上,语言应该属于过渡带上的方言。若要探究今山西境内方言发展的脉络,便要着重从晋国(春秋)以来山西和全国的行政演变和山西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来讨论。春秋晋国的版图包括河西五城(今渭南地区)、河南豫西(陕州一带)的部分地区。今天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正好在这一片区域内,在金元明时期,这片沃壤成为两种文化的源头,一是诗韵的“经书”——平水韵,二是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山陕梆子。梆子腔敲响了大半个中国,平水韵影响了近八个世纪的中华诗坛。梆子腔在周围地区的传播都以“蒲白”为地道,平水韵被历朝历代诗家奉为圭臬。“平水韵”由其刊行者金代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历经金、元、明的积淀,诗人们的坚持,清政府认定平水韵为诗韵的官书(尽管分韵不合)。河津地处黄河金三角之腹地,多隶属蒲州(河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为秦、豫的文化交汇带,河津方言保留了商周(上古音)以来的官方语(参看《尔雅》与《方言》),比如青qie,角zhe,怎ze,命mie,南nang,上she,水fu等声韵,或为唐以前音韵遗存。同时又保留了部分隋唐(中古音)以来唐音遗韵,即方言与平水韵音同,唐以来的古典诗歌,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读,不上口且不押韵,用河津方言读,既上口又押韵。

说起家乡方言,就不能不提河津干板腔,它是闪耀在我们河东大地上璀璨的语言明珠,更是我们家乡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河津干板腔用平水韵,就是用古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要求同韵同声,即上下两句句脚,不但要同韵,而且要同声,即都是平声,或者上声,或者去声,或者入声,古四声之间不能同押,这是河津干板腔的一条独特格律。

河津干板腔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曲种,它的又一个独特格律是:必须用河津方言来表说,才是原汁原味,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河津人淳朴粗犷,地方话风趣幽默,如:崖上叫“奈舍”,树叫“波得”,麻雀叫“喜虫”,下地干活叫“走梯里奏活”,媳妇叫“羞德”,揪面片叫“擦片子”,油饼叫“油陀得”……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方言土语,通俗、亲切,乡音浓,接地气,才使干板腔有声有色。河津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尽管北坡、河槽、汾南、下化四个片区方言有所区别,但只要用同一片区方言来表说,都能收到同样效果。相反,如果用普通话或别的地方话去表说,那就成了快板、数来宝或顺口溜,而非“河津干板腔”了。河津干板腔最早发源于北坡沿山一带,语音发古四声,句脚押平水韵,即押平、上、去、入古四声,形成了独特的同韵同声的“硬舌子”干板腔,听起来亲切悦耳,原汁原味,所以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比如:“世上除了你石头得嬷,金枝玉叶我都不削(xie,想,上声)”“建设咱们新农村,我也要尽一份心,料好价低放展拉,哪村没钱你先赊(sha,平声)”“咱门合(he口),玄洁(qie)得嬷,脚打饼内手煽火”。上述段子中的“嬷”“削(xie,想,上声)”“赊(sha)”等都是河津方言土语,乡音浓,接地气,听了亲切、形象、感人,表演时配上字幕,大家都能听得懂、看得懂。

有人不赞成用河津方言表演干板腔,说什么“推广河津干板腔,必须学会打‘官’腔”。前些年,全国资深专家们对随之而来的原生态时尚化趋势表现出忧虑,建议在保护原生态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津干板腔,它发源于河津,首先要表演给40万河津父老乡亲听看,如果不用河津方言表说,而去“打官腔”,那还叫“河津干板腔”吗?河津父老乡亲能认同吗?看来推崇“打官腔”的人仍然没有弄清河津干板腔的真谛。比如传统段子:“樊村街,南北哩吊(diao),年年街里要热闹。”“吊”是河津方言,即长的意思,但如果“打官腔”,变成“樊村街,南北长,年年街里要热闹。”很显然不押韵、不和谐、不悦耳,因而不能“打官腔”。试想,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标准的普通话说河津干板腔,这个“官腔”应该是“阳春白雪”了,大家都能听懂,可以说“走出河津,走向全国”了,但那韵味是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津干板腔”吗?回过头来问问40万河津父老乡亲,他们喜闻乐见的还是用河津方言表演的“下里巴人”河津干板腔,广大群众爱听老前辈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河津干板腔,不爱听“打官腔”的“四不像”快板。

虽说离开河津出来工作二十多年了,可家乡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片土地,亦是乡情乡恋串联起的一道美丽风景;家乡方言于我来说,就是一道粗犷、豪爽、淳朴、悦耳的动听音符;尽管我不知这些土得掉渣,让外乡人听起来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方言土语是如何被家乡人发明和叫出来的,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津人,自小就一直跟着父辈大人们这么叫,以至于后来听到其他地方的方言和被我们国人称之为母语的普通话,倒觉得有些个不习惯了。

老家邻村,曾有一位十七岁就当兵、后来在部队官至师长级别的老首长,一次带车回家探亲,进村后,司机不知道车往哪个方向开,老首长说:“你端端和前开!”那个司机是山东人,愣怔了好长时间,就是反应不过来“端端和前开”是什么意思。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老家有个到南方上大学的后生,学校放寒假后回乡过年,第二天出门时遇见了熟人,人家问他:“你涩时候回里的?”他一边给熟人让烟一边忙不迭地回答说:“我夜个晚上回来的。”就是这么句半洋半土的话,让全村人整整笑话了好几年。

我离家出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那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尚未结束,电视里每天都有前线战况的报道。在当年那首火遍全国的歌曲《血染的风采》激励下,我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当兵来到了西北边陲——宁夏。那时我是通信兵,连长要求我们用报话机通话时必须要说普通话。说惯了家乡话的我在这方面偏偏是弱项,怎么学也学不会,气得连长每次晚点名时都要批评我。当兵后的第一个除夕,我们这些个少不更事、从未出过远门的新兵想家想父母,坐在集体宿舍里默不作声,气氛低到了极点。见此情形,班长就提议大家唱歌讲笑话活跃活跃气氛。轮到我了,我就说:“给战友们说一句我们的家乡话,谁能猜对,我买酒让大家喝,猜不出来,班长买酒请我们大家喝。”大家纷纷鼓掌响应。我就说:“波德上趴耶喜虫得(树上趴个麻雀)。”一句话把大家都讲愣了,谁都没猜出来。于是乎,我们喝了班长买的酒。

在外时间久了,我也学会了发音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每次回到河津老家,我就能很快适应家乡的环境,口音马上便会改过来。家乡是我生命的根,家乡话是深入我骨髓深处的语言,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不管我身居何处,离家多远,只要听到家乡话,我都会觉得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家乡,找到了亲人。如今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信息发达,我们河津也成了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家乡人民家家户户都拥有了电视、电脑、手机、汽车等通讯、交通现代化工具,在家庭生活不断富足的同时,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个融入外面的世界。家乡面貌变了,我倍感欣慰;家乡人在外说普通话,回到家说老家话,这更让我觉得亲切。回到了家乡,置身于父老乡亲那种质朴、淳厚、无遮无拦的家乡话之氛围中,我就能找到一种踏实、满足和幸福。

祖国疆域辽阔,语言千差万别,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历史,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一种方言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无论南腔还是北调,上面全都打上了地域文化色彩的烙印,融入了绵远流长发展历史。

这世上,我们每个人走得最远最长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最觉得亲切动听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缕乡音。乡音难改,一声乡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声声乡音,早已植根于我们内心深处,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无数风风雨雨;一份乡音,一份亲情,在婉转抑扬之间流露出古色古香的味道。回荡在故乡田园村落的乡音,有着我们太多太多的情感和故事,有着我们太多太多的眷恋和依恋,它已融入我们的骨髓血液,嵌进了我们的平常生活,永难忘记,永难改变。

16879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