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回望蒲州古城(下)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17 1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蒲州担任刺史一职。当时颜真卿的侄儿颜泉明在河北寻得弟弟颜季明的遗骸,回葬长安,在蒲州与叔父颜真卿相见。颜真卿看到侄儿的灵柩,悲痛万分,挥毫写了一篇纪念侄儿的作品《祭侄文稿》,纪念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取义成仁的侄儿颜季明。颜真卿在蒲州书写这篇纪念文字时,悲愤之情溢于笔端,纵笔豪放,一泻千里。作品的章法自然天成,整篇作品神采飞动,被誉为继《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因为颜真卿的名作《祭侄文稿》,蒲州再次与书法史结缘。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的农民起义军进攻潼关,分兵一路进攻蒲州。驻守蒲州的河中节度使李都未作抵抗,投降了起义军。因为黄巢在长安不断派人向蒲州加征钱粮,当地不堪重负,李都的副将王重荣杀了黄巢派来的使者。黄巢派遣同州的朱温、华阴的黄邺出兵进击河中,王重荣大败朱温和黄邺的军队,缴获粮食等军需物资40余船。这是黄巢在长安称帝后遭受到的第一次大败仗。881年五月,朝廷任命王重荣接任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据守蒲州,连败起义军,给唐王朝赢得了部署军队围攻起义军的时间,黄巢的号令“不出同、华”。882年正月,朱温进攻蒲州,又被王重荣击败。九月,连吃败仗、驻守同州的朱温向驻守蒲州的王重荣投降,唐军收复了同州。不久,驻守华州的将领也向王重荣投降。唐军不战而收复同州、华州两处战略要地,立刻扭转了关中地区的军事局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882年十二月,李克用的4万沙陀军到达蒲州,随后过黄河,进驻同州。883年二月,李克用和王重荣的部队向黄巢的起义军发起进攻。四月,黄巢出逃,唐军收复了长安。唐军的总指挥杨复光在给皇帝的报捷奏折中,赞扬蒲州的王重荣:“誓立功名,志安家国。至于屯田待敌,率士当冲,收百姓十万余家,降贼党三万余众。……自收同、华,进逼京师,夕烽高照于国门,游骑濒临于灞岸。”王重荣在蒲州为收复长安积蓄力量,这最后几个月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唐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蒲州城,军需物资也从河东地区供应,蒲州又一次在危难之际发挥了对长安城的拱卫作用。

当初黄巢的起义军进驻长安,没有对战略重镇蒲州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快就失去了对蒲州的掌控。蒲州的王重荣对于长安城及同州、华州的起义军而言,退可守,进可攻,战略上占尽优势。因为蒲州很好地发挥了拱卫作用,唐王朝没有像其他王朝那样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马上灭亡,在收复长安之后,又延续了二十多年。作为朝廷的四辅州之一,蒲州也算对得起唐王朝几百年对自己的看重。因为蒲州对长安的拱卫作用明显,885年,朝廷赐河中军号为“护国”,驻防蒲州的军队被称为“护国军”。

901年年初,朱全忠在消灭了河北的割据势力之后,计划先攻取蒲州的王珂(王重荣之子、李克用之婿)以制约太原的李克用。他召集部下说:“王珂这个蠢材,靠太原的支持耀武扬威。我现在要斩断长蛇之腰,各位为我以一绳缚之。”朱全忠派遣张存敬率兵三万,从太行山轵关陉北上,进至绛州。因为朱全忠的军队先控制了晋州、绛州,把太原与河中的联系拦腰切断,李克用无法南下救援河中。王珂的妻子写信给李克用说:“儿旦暮为俘虏,大人何忍不救!”李克用回信说:“现在敌人堵住了晋、绛道路,我们的兵马太少,如果南下,那就和你们一起都死了,你不如与王郎一起先去长安吧。”王珂又给关中的李茂贞写求救书:“河中若亡,则同、华、邠、岐俱不自保。天子神器拱手授人,其势必然矣。”李茂贞素无大志,不予理睬。张存敬领兵从晋州南下,包围了河中。大军压境,外援无望,王珂只好投降。在控制蒲州城之后,朱全忠势力大增,史称“武皇(李克用)自是不复能援京师,霸业由是中否”。失去河中,李克用与长安之间的联系被阻绝,成为李克用霸业的转折点。天祐元年(905)正月,朱全忠从开封西赴蒲州坐镇,长安震动,唐室被逼迫东迁洛阳。

五代时期,驻守蒲州的节度使一直被称为护国节度使,蒲州的战略地位依然如故。948年二月,后汉高祖刘知远卒,其子刘承佑继承皇位,时年18岁。刘知远在临终前,对曾经手握重兵、反复无常的杜重威不放心,留遗诏诛杀之。驻守河中的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也是一位资格很老的实力派,听说杜重威被杀,产生了恐惧心理,暗地里准备抵抗。948年三月,李守贞以新君年少,准备据守河中造反。此时,镇守永兴(今西安市)的赵思绾叛后汉,与李守贞联络,鼓动李守贞称帝。不久,刘承佑命令凤翔(今宝鸡东北)巡检使王景崇换防到邠州(今陕西省彬县)。王景崇不愿意换防,与赵思绾共同拥戴李守贞,三镇联合起来反汉。

三镇叛乱后,刘承佑派兵征讨。但直到七月,各路将领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刘承佑感到必须派遣一位朝廷重臣担任平叛的总指挥,于是命郭威出马,各路将领都受郭威的节制。多数将领主张先攻取长安、凤翔,镇国节度使扈从珂认为,针对三镇连叛的情况,李守贞为主,应该先攻取河中,李守贞灭亡,则长安、凤翔两镇自破。如果舍近求远去攻打凤翔、长安,有可能腹背受敌。郭威于是部署三路大军从陕州、同州、潼关进攻河中。

郭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部署民工两万余人,挖掘长壕,修筑堡垒,连绵数十里,把蒲州城包围起来。又部署水军在河岸守候,敌人有通过河岸偷渡的,全部擒获。城中的李守贞屡次突围,都被击退,派遣使者向南唐、后蜀、辽求救,皆被后汉军截获。第二年五月,后汉军对蒲州城展开全面进攻。七月,李守贞终因粮断力竭自焚而死,被重重包围了一年多的蒲州城,最终被郭威的军队攻克。

河中之战,说明了蒲州城在五代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郭威在这一年多的平叛战争中,笼络人心,在军队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三镇之乱平定,郭威势力坐大。一年后,后汉朝廷急于削重臣之权,密诏诛杀郭威,郭威起兵反抗,灭掉了后汉,建立了后周。可以说,后汉的灭亡,亡于河中之战。蒲州是郭威的发迹之地。

金元之际:十年血战争蒲州

金朝末年,蒙古大军南下,到了1214年,金朝大臣中主张迁都的呼声很高,有人建议迁都河中,因为河中地区背负关陕五路,士马全盛,南阻大河,可建行台以为右翼,前有绛州、平阳、太原三大镇,敌兵不敢轻入。让三镇郡县之民皆据守山寨,在敌军进攻时,昼攻夜劫。屯重兵于中条山,朝廷在河中城有完全之固。因而,迁都河中有地理上的天然优势。后来,有人认为河中城靠近黄河,又没有现成的宫殿建筑,所以建议把都城迁往汴梁。从当时的迁都之议,可以看出蒲州城重要的军事价值。

金朝迁都汴梁后,对河中的防御十分重视,1217年前后,诏令元帅都监阿禄带驻守河中。阿禄带不善带兵作战,在河中城外修筑了许多战壕。北面的绛州城破之后,阿禄带十分害怕,实行焦土之策,下令放火焚城,大火烧了两天。当时金朝准备放弃河中城,要把这一带的百姓迁往陕西。兴定三年(1219),大臣完颜伯嘉来到河中,认为河中城为一方重镇,国家的基本所在,不应放弃,上奏折说:“中原之有河东,如人之有肩背。古人云‘不得河东不雄’,万一失之,恐未易取也。”“河中、晋安(绛州)披山带河,保障关陕,此必争之地。今虽残破,形势犹存,若使他人据之,因盐池之饶,聚兵积粮,则河津以南、太行以西,皆不足恃矣。”他认为一旦失去河中,将会失去太行山以西的整个河东地区。金宣宗十分后悔当初放弃河中之举,下令将阿禄带拘捕下狱,命令抓紧时间修复河中城,但后来不断被蒙古军队攻破。

1222年后,河中城在金军和蒙古军队之间反复拉锯,8个月内4次易手。当年十月,蒙古军队在攻取荣州(今万荣县西)、临晋(今临猗县西)之后,向河中城进攻,蒙古军队在金军河中守将侯小叔出城议事之际,攻陷河中城。蒙古军队认为河中为河东要地,任命石天应为兵马都元帅,坐镇河中,太原、平阳等地的蒙古军队都受石天应的节制。1223年正月,侯小叔率兵从中条山出击,准备袭击收复河中城。石天应派遣骁将吴泽出东门,埋伏在两谷之间,企图伏击侯小叔。不料,吴泽嗜酒,夜间喝醉,在山谷睡着了。侯小叔由小路直奔河中城下,在城墙上挖坑登城,焚烧城楼,城中的蒙古守军仓促迎战。第二天中午,石天应战死,金军又占领了河中城,侯小叔下令烧毁黄河浮桥。在这次河中争夺战中,历史名楼鹳雀楼也被焚毁。

1231年九月,窝阔台亲率蒙古大军围攻河中城,河中告急,金朝第一次派出的援军怯战,没有到河中就返回去了。后来金朝另外派遣一万部队救援。两位皇族——草火讹可、板子讹可领兵三万驻守河中城。因为蒙古军来势凶猛,城中守军兵力不足,只好把城内一分为二,据守半边。蒙古军队在城外建起几十米高的松楼,又垒起土山,并挖掘100多条地道,形成地上、地下的立体攻击体系,全力向河中城进攻。城内的金军拼命抵抗,史载“军士殊死斗,日夜不休,西北楼橹俱尽”。打了两个月,蒙古军队才将河中城攻破。从1217年前后金军第一次焚烧河中城开始,到1231年金军彻底从河中败退,十余年间,河中城饱受战火摧残,不但城楼被烧毁,古城附近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和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黄河浮桥都被焚毁。鹳雀楼和黄河浮桥,对蒲州古城具有象征意义,不仅是一方之名胜,更是盛唐文化、中原文化的象征。名楼和名桥毁于金元之际,实在令人慨叹!

位于蒲州城东不远处的普救寺,是唐代武则天时期建造的一座名刹。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故事很生动,《莺莺传》在唐宋时期就广为流传。400年后,金代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完成了长篇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又过了近100年,元代的剧作家王实甫以董解元的作品为基础,完成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杂剧创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动人,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元代以来,《西厢记》的剧本达数百种,普救寺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著名符号。

明代的蒲州城是全国33个著名的商业都会之一,名人辈出,建筑繁华,有歌谣:“手把鼓楼向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蒲州见证了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蒲州是军事重镇,曾经两次挽救大唐。蒲州是文化古城,王之涣、颜真卿在这里创作出中国文化史上的造诣极高的作品。蒲州是一座缀满悠久、生动故事的古城,是值得我们回望的地方。


李广洁/文
16299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