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父亲的药箱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10 16: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的药箱是一个棕色的长方形牛皮质小箱,翻盖结构,上下两层。历经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后,药箱颜色有些斑驳了,但中间白色圆底上的红十字标志依然十分清晰,无论放在哪里都格外引人注目。

20世纪20年代,父亲出生在峨嵋岭下涑水河畔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因家里穷,父亲16岁在水头西庙上完高小后,受进步思想影响,便在太岳三专署政民医院(原运城地区医院前身)参加了革命工作。父亲自参加工作至退休,一直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他对党忠诚,政治坚定,率先垂范;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他不求名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他多次受到省、地、县的好评和表彰。

父亲退休时,将单位更换下来的旧药箱修理拾掇后继续使用。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能备点药很不容易。父亲的药箱里装着三类药品:第一类药是家里有人生病时,在医院药房里买的药,有时药还没吃完,病就好了,他便将余下的药标注好收在药箱里,以备不时之需。第二类药是父亲每年夏天准备的防暑药品,有清凉油、人丹、薄荷油等,还有他平日在田野里采集的蒲公英、艾叶、薄荷、枸杞子、野菊花等中草药。第三类药是纱布、胶布、红药水、听诊器、体温表、针灸盒、注射器、拔火罐等。各种药品摆放有序,井井有条。父亲严禁我们碰他的药箱,因为要是瓶盖没有盖严实,这些千辛万苦收集的药可能会失效,再者会影响到他出诊时的正常工作。

父亲退休后,当时的农村还缺医少药,好多人劝他开个诊所,说绝对是赚钱的好机会,但他却执意不肯。然而,村里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不管是倾盆大雨,还是漫天大雪,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只要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他有时背着药箱,或拿着所需用品,走村串户,为乡亲们义诊,不收取分文报酬。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给人治病,通常是中西医结合,以中医手法诊疗为主。

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小孩,半夜里肚子疼,在炕上直打滚,最后休克了。他家人无所适从,把父亲叫去。父亲简单问了病情,边诊脉、边探热,又是手掐推拿,又是针灸治疗,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才使得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父亲却说:“不客气,应该的!”

父亲的药箱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在一起追逐打闹,难免碰伤刮伤,父亲总是拿出药箱,一边取出红药水为他们涂抹伤口,一边耐心说服教育。他觉得药就是用来救人的。

遇到大点的伤口,需要简单缝合,父亲也是手到擒来。父亲的针灸医术还是很高超的,他经常为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老年人扎针治疗,解除痛苦,给病人送去健康。那时候,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无比高大。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有些群众不解地询问父亲,你帮人治病做好事,却又分文不取,究竟图个啥?父亲总是微笑着答道,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是国家培养了他,做人不能忘本,他要活到老干到老,要更好地为大家解除疾苦。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褪色。

父亲有着大写的爱,他爱儿女,倾心培育儿女们诚实、勤奋、勇敢、博爱的品质;他爱病人,病人在他眼里,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他爱生活,也很懂得珍惜生活。走村串户为群众义诊看病,是他生活的基调,而且坚持得那样无怨无悔。粗茶淡饭在他嘴里总是津津有味。父亲常说:“知足者常乐。给病人治好病,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今,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明确提出打造“健康中国”,倡导预防为主的全民健康理念,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效喜人,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缺医少药现象已成为历史。没想到,药箱在今年春节期间,却派上了用场。临近过年时,老伴患了感冒,先前在离家很近的小诊所打了几天点滴,年后还未痊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正好药箱里有备用药,治好了老伴的感冒。刹那间,孩子们认识到药箱在危急时发挥的积极作用了。

父亲的药箱,从小时候起,就长久地占据我心头的一角,成为我人生无法替代的珍宝。因为药箱装满了父亲的爱,装满了父亲的期待,它给村民们送去满满的温馨,也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我遵照父亲的遗愿,要把药箱传承下去,继续用它来装家中常备的药品,发挥它的作用。

父亲的药箱,真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传家之宝,它浸染了父亲那份雪中送炭、不求回报的热心情怀,装载着他一生的梦想和走过的路,它将永远激励我们的子孙后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原载:运城日报
16222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