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鸣条岗上吟南风,舜帝陵游记 (散文)_河东老景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2-4 1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舜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始祖,他颁布的“五常之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舜帝陵也因此成为了华夏儿女们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鸣条岗上吟南风,舜帝陵游记 (散文)_河东老景  
从运城市区出发向西北行驶20分钟的车程,便会来到曲马村,在这个位于鸣条岗西端的小村子里座落着为纪念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而建造的舜帝陵庙。孟子所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中的“鸣条”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粗略算来,舜帝安卧在这里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今天我就来拜谒这位华夏道德文明的始祖,感受一下这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风韵。
  
据记载,舜帝陵冢始于大禹时期,庙宇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6年),舜帝陵庙原占地150亩,由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陵庙曾屡遭战乱,毁坏严重,元末曾毁于战火,而今舜帝陵庙以全新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魅力给亿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个游子归根、追思先祖的圣地。
游遍河东)舜帝陵 鸣条岗上吟南风
  
步入陵庙外城的神道,便会有两株参天的古柏夹道相迎,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它们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游遍河东)舜帝陵 鸣条岗上吟南风
  
古柏躯干苍劲,虬枝峥嵘,宛如一道天然的“树门”。据树下的古碑记载,古柏在这里已经生存了四千余年,令人称奇的是两株古柏上居然各抱一株枯柏,活柏紧紧缠绕着枯柏,究竟活柏怀中的枯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枯萎的,人们已无从知晓,只是枯柏静静卧在伴侣怀中的那份安详与活柏忠诚守护伴侣的那份执着实在让人惊叹。
  
活柏抱死柏自古就被人们称为佳话,当地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们是“夫妻柏”、“连理柏”,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是我们人类间流传的爱情神话,那么活柏抱死柏则是草木间演绎的爱情真实,看了它们,谁还会再去说什么草木无情。
  
沧海桑田,庙宇几度兴废,而唯独古柏依然苍翠,在古柏下的这通《鸣条古柏录存》石碑上这样称到“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凡所以护帝陵表圣迹也”。

从古柏到山门之间共有49级台阶,它取的就是舜在位49年的意思,眼前这座山门是仿清建筑。传说舜曾在历山驾驭大象耕田,所以山门建造设计的斗拱形似象首。穿过山门前便是舜帝陵的献殿和月台,它是祭祀舜帝的地方。从北魏时期开始,历代帝王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祭祀活动,而如今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火热情怀又赋予了这公祭活动以新时代的内涵。
  
这月台周围的石雕栏板刻绘了中国的《百孝图》,传说舜是个大孝子,他的德孝感天动地,说他在历山种田的时候连大象都为他耕地,小鸟为他播种,所以舜被后人推崇为百孝之首。
  
舜被孔子称为“大孝”、“纯孝”。传说舜姓姚,名重华,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便又娶了一位妻子,后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父亲和后娘十分疼爱象,却对舜极为不好,但舜却非常孝敬父亲和后娘,并且关心弟弟象。舜不仅自己孝敬父母,关心兄弟,而且言传身教,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 孝”的“五常之教”。
  
舜到历山去种地,本来为争夺土地经常斗殴的农民便互相谦让起来;舜到雷泽去捕鱼,本来为争夺房屋经常打架的渔民们便和睦起来;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本来干活粗糙的陶工们制出了精美的陶器。在舜至孝至善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跟随着他,一年后那里形成了村落,两后后就形成了一个集镇,三年后就形成了一个城市。
  
这古朴粗犷的献殿是元代悬山顶式建筑,这坊上的十一朵单昂斗拱采用的是扣式结构,意思就是说如果遭遇地震的话便会越摇越紧,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献殿之后的享厅是敬献祭品的地方,如今这里最珍贵的祭品该属厅内西山墙上的《四通鸣条舜陵考略》石碑了,它是清代人张京俊老先生在清朝康熙三十五年献于舜陵的一份厚礼。这些石碑主要记述了作者从历史、现实两个方面对舜陵的详细考证,批驳了司马迁不顾《孟子》和《竹书纪年》等最早的史实,而轻率地在《史记》一书中写出了“舜葬于江南九嶷”的错误观点。碑文考证严谨,论述精详,是后人研究舜陵历史的重要史料。权威有时候也难免会出错,史学大家司马迁也不例外。
  
舜陵位于陵庙中心,四周砖墙围护,陵上古柏森森,已有千年树龄,史书《竹书纪年》上说“舜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卒,遂葬于离乐城前,离年112岁。”
  
自古以来,前人为争论舜帝的埋葬地点就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孟子的说法,一派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打了不少笔墨官司,但更多的史实已经证明舜是生于永济的诸冯村,后来受尧禅让继了帝位,建都于蒲坂,他当年所耕的历山、所渔的雷泽、所陶的河滨以及与他有关的妫、蚋二水等历史遗迹也都与舜帝陵庙相距不远,形成了一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时期的名胜古迹群。“地与河中原比壤,虞陵谁道九嶷前”,相信会有一天史实将最终证明舜帝葬于鸣条的论断是正确的。
  
数千年的岁月流光,不知道淹没了多少往事陈迹,而这帝陵上的千年古柏却依然肃深古茂,站在陵前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以陵冢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结构紧凑,陵的西边是敤首祠,敤首舜同父异母的妹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她对异母哥哥舜非常好,时常帮助他排危解难。
  
尧将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后,敤首对两位嫂子也很敬重,还时常向娥皇、女英学习纺织、刺绣,她从来不参与父母和象谋害舜的那些坏事,而且时常去给舜和两位嫂子通风报信,使他们免遭迫害。
  
在民间传说中,敤首心灵手巧,学的一手好画,常常画大哥舜从山林中捕获的野兔、山鸡等,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天下的女娃再能也能不过敤首,天下的女娃再巧也巧不过敤首”。《汉书.古今人表》等古代史书都把敤首列为绘画先祖。
   
传说舜在年老之后,大禹便在这里为他建造了一座牧宫,也叫离乐城,意思就是离位享乐之城。据古建专家称,像舜帝陵这样前陵后殿式的建筑在古代帝王陵庙建制上是极为罕见的,这城门上方雕刻的“来南熏”、“阜财”、“解愠”这三块牌额都来自舜当年所吟唱的《南风歌》。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传说舜即帝位后巡狩百里盐湖,望着烟波浩淼的盐池古海和辛勤劳作的人民,舜帝手抚五弦琴,吟唱起了《南风歌》。现在当我们再吟诵这首古歌的时候,它所蕴含的民本思想犹如和熙的南风扑面而来。在《南风歌》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日夜考虑的是人民的喜忧和福祸、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古代理想的帝王形象。
  
皇城由南而北,依次为廊房、戏台、卷棚、献殿和寝宫,东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古朴典雅,雕琢别致。这就是皇城中的献殿,在顺治和嘉庆年间曾重修过,这有两幅古人留下的两副楹联特别好,一副上联是“孝道经天鸣条帝雨苏千象”,下联是“仁贤纬地古柏熏风暖万民”;另一副的上联是“承尧启禹禅让心诚昭日月”,下联是“重孝倡仁贤明品贵壮乾坤”。这两幅楹联生动地描绘出了舜帝一生的历史功绩和 鸣条舜陵的壮阔景象。
  
献殿中还藏有唐、金、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数十件石雕,这些都为后人了解历史、研究考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皇城正殿是舜帝庙的主体建筑,殿内的舜帝塑像头戴冕琉,身着衮服,两侧塑有皋、夔、稷、契四大臣的塑像。
  
舜在30岁时就已经声名远扬了,当尧向四岳即四方部落首领征询继任人选时,四岳推荐了舜。尧经过对舜长时间的考察后便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62岁登帝 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行动。他在广泛听取12州州长的意见基础上选贤任能。任用禹为司空,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并让他抓紧治理洪水,使百姓免除水患;任用皋陶来主管司法,治内降外,安定社会;任用夔主管器乐制作,统一音律和文艺创作;让后稷来主管农业,按照时令来指导百谷播种与收获;任用契来主管广教,在人民中间宣扬“五常之教”,规范人们的行为。
  
当舜111岁的时候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他在位时间长达49年,在舜的统治时期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一生推行的政治主张对中国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迈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创了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辉煌时期。
  
在这皇城的正殿之后建有寝宫,它是舜帝和娥皇、女英两个妃子休息的地方,这里就有他们的坐像。
  
舜在青年时期以好口碑被尧帝选中,尧为了考察舜,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看他的德行怎么样,舜得到尧帝二女为妻后,对父母更加孝敬,娥皇女英虽贵为帝女,但依然毕恭毕敬地侍奉公婆,凡事依礼而行,留下皇女知礼佳话。
  
明人相宗皋在《舜陵形胜》中称赞说“旷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南山,嵯海之盐花献于前;左缠黄河玉带,妫蚋黧障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非古帝先圣,谁敢轻葬其上哉。”
  
舜帝陵庙以其本身所蕴含的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与临汾的尧庙、夏县的禹王庙遥相呼应,形成了极富特色的黄河根祖文化,它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也是河东大地黄金旅游链上的一个亮丽景点。

8430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