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梅兰竹菊、有高山流水、有鱼戏荷叶间、也有蝶恋百花丛……
眼下,河东花草树木大多蛰伏、蓄势待发,而在市区中银大道一家老店,却透着另一番景象。老店之所以会有这种异于节气的生机勃发,完全得益于店内陈设的苏绣作品,及苏绣带给人们的一种新乐趣。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苏绣,成了河东人追求的文化新时尚,也为古老的河东大地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
苏绣,顾名思义,就是苏州地区刺绣的总称,在中国四大名绣中占据一席之地,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本是江南水乡之物,缘何来到了大河之东呢?听听老店主人相晓红怎么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大约15年前,相晓红到苏州探亲访友。来到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怎能不到处转转看看。就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她找到了心中的“诗和远方”——苏绣。
美丽的绣娘端坐在一家商店内,手中的针线好似游龙,上下飞舞。看似普通的线儿,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朵朵惊艳的牡丹。再看绣娘周围陈列的一件件苏绣作品,相晓红陶醉其中:那一针一线不就是一行行动人的诗歌吗?那鸟语花香、飞流急湍、崇山峻岭不正是心向往之的远方吗?
“我要把它带回家乡,让更多的运城人看到,看到这江南的美物!”基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苏绣的价位并非那么接地气。相晓红起初也担心,担心家乡人接受不了。可后来的畅销形势,让她对苏绣充满信心。
苏绣之所以能得到运城人的认可,更多的是因为两地的文化底蕴均十分深厚,由此深深影响着两地人的文化品位。
据相关资料,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奠定基础;
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与特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走向成熟。山水、亭台、花鸟、人物……苏绣无所不能的展现,让河东人获得了对万千气象的另一种认识。
时光荏苒,相晓红的这家店已开了15年之久。这期间,她把成千上万件苏绣作品送到了运城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河东人领略到苏绣的独特魅力。茶台上的摆件、客厅中的挂件、书房内的吊件,以及商务办公、走亲访友等,远道而来的苏绣已慢慢融入河东这座城。
置身老店,茶香悠悠、水声潺潺,悦耳的轻音乐沁人心脾、多彩的山水花鸟萦绕左右,俯仰间仿佛来到苏州古城。每每聊到苏绣,相晓红对“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苏绣之美赞不绝口。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的古艺,苏绣已经“脱胎换骨”,进入寻常百姓家。“苏绣作品种类繁多、精品迭出,咱只是一个窗口,呈现的美虽然是有限的,但也希望打开这扇窗,让更多人走近苏绣、了解苏绣、喜欢苏绣。”相晓红说。
景斌 王露/报道
朱超 逸丁/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