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卫夫人最早谈到“意在笔先”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1-19 1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书法创作中的“意在笔先”问题,古代书论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最早谈到“意在笔先”的是卫夫人(卫铄),她在《笔阵图》中谈到执笔时说:“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卫夫人在这里虽然谈的是执笔问题,但却最早提到了“意在笔先(前)”的观点,认为“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卫夫人最早谈到“意在笔先”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又王羲之《书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王羲之所说的“意在笔先”比卫夫人更具体,提出了“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的问题,但他们谈的都是书法的执笔、研墨、字形等。尽管卫夫人和王羲之书论的真实性有问题(有专家考证为六朝人所依托),但我们认为这两段书论中所谈到的书法创作“意在笔先”的观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姚孟起《书学忆参》:“意居笔先,形随法立。”项穆《书法雅言》:“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这里,无论是姚孟起所说的“意居笔先”,还是项穆所言的“意在笔端”,都涉及“意在笔先”的观点。项穆还谈到“想象化裁”和“笔随意发”,即重视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想象和联想。

他们这里所涉及的“意”,和卫夫人及王羲之所谈的“意”有所区别,不仅指书法作品的“形质”,而且包括了作者的创作“意念”以及“意”和“法”的关系。朱和羹《临池心解》:“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则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

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安能如笔在意先者之超然玄箸哉?”这里,朱和羹谈及了“意在笔先”与“法度”的关系问题,他仔细分析了“意在笔先”的具体法度,只有“定位置,讲承接”,才能“笔不妄下,胸有成竹”,做到“意在笔先”。

最后,朱和羹还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即他认为“笔在意先”比之“意在笔先”,更超然,更玄箸。我们认为,书法创作无论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在意先”,皆有一个“意”字,这个“意”我们应该宏观地去理解,它既包括书法家的意愿、意向、想象和联想,亦包含书法作品的形质和法度,如执笔的方法、用笔的特点、墨色的变化、字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等,既有内在的“意”,也有外在的“意”,“当是人的秉性、学养、功力、法度,以及临书时之情绪、感悟诸因素的总和”。

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谈到请教张旭时,张旭云:“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能齐于古人。”

当我们进行自由创作时,完全可以做到心态自然,意在笔先,精心选择好要书写的文学内容,达到梁同书在《频罗庵书画跋》中给我们所描绘的书法创作的理想境界:“学书无他道,在静坐以收其心、读书以养其气、明窗净几以和神;遇古人碑版墨迹,则心领而神契之,落笔自有会悟。”窗明几净,凝心养气,临帖阅读,落笔有源,这是何等的人生高妙境界。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择书体、预想字形、布置间架、设计章法,包括题款、用印等,都可以进行预设和谋划,做到心手相应,笔墨俱佳。

倪文东/文
8323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