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平陆县龙潭沟百年四合院里的“红色小花”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5-5 16: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陆县龙潭沟百年四合院里的“红色小花”

平陆县曹川镇龙潭沟有一座承载400余年历史的四合院,在抗战时期,它一度作为中共平陆中心县委、中条地委抗战领导机关驻地,为支持晋南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我们在四合院的主人王武平的带领下,穿越历史烟云,回顾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龙潭沟位于平陆县东部山区,中条山腹地曹川镇下坪村,四面环山,峰峦起伏,地势险峻,交通隐秘。全村有20余户人家,大多是不出五服的王氏同宗。

从高处俯瞰龙潭沟村,它就像依偎在佛手心中的玉兔,又像盘卧在龙椅上的巨龙。它的脚下有一巨大岩石横卧沟中,小河在其身旁流过时形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潭,被称为龙潭,龙潭沟村名因此而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曾在抗战时期一度成为晋南政治军事中心,是一片神奇的红色热土。

如今,在林木的掩映下,这座四合院虽只剩断墙残垣,但饱经昔日的烽火淬炼,愈显厚重。仔细观察,其建筑结构极其讲究,除东西南北四面房屋,4个角还各有一个耳房。“当年警卫员就站在4个角放哨。”王武平将那段革命故事娓娓道来,一段鲜活的往事呈现眼前。

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1938年3月运城沦陷,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退守中条山。

中条山南邻黄河,是山西的南大门,素有晋、豫、陕三省屏障之称。中条山对保卫中原、屏障大西北、掩护陇海线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华北的最后一道防线。

与此同时,阎锡山第七专员公署同各县办事机构及所属各县政府也转移到平陆三区(抗战时期平陆县曹川、后窑、下坪、七泉一带为平陆三区),区政府所在地在下涧村,牺盟会运城分会及工、农、青、妇四救会也随之迁移到下涧村附近。一时间,平陆三区成了晋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在东西长二三十公里,南北宽十余公里的区域内,蒋、阎、日等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敌特汉奸防不胜防,形势非常复杂。

1938年11月,中共平陆中心县委经中共晋豫特委批准成立,先驻扎在平陆三区崖头村,后移驻附近的龙潭沟村王哲家。王哲,就是王武平的父亲。

“当年,我父亲和大伯王有定都是八路军,同时都是党员,凭借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将我家房屋提供给中共平陆中心县委作为驻地使用。”王武平自豪地说,王一飞、董奥林、李哲人等几任中心县委书记,以及柴泽民、薛韬等两位组织部长都曾在他们家住过。

此前在崖头村,因我党未在此地活动,群众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地主趁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共产党政府作对,造谣“共产党共产共妻,他们和国民党政府作对,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部队和机关人员要磨面、担水,他们不让用石磨和水桶,处处为难。这样在崖头村住了1个月时间,不要说开展工作,就连日常生活几乎都维持不下去了。靳家底总支书记靳太成和区委赵连成提议,把中心县委机关迁至龙潭沟村。虽然该村有20余户人家,但建有党支部,有7名党员,支书王仁秀、组织委员王有定、宣传委员王哲政治觉悟高,特别可靠。再加上村里住房也比较宽裕,而且村后有一片树林,开门上山,出入很方便,遇到危险也便于随时撤离。

靳、赵二人之后赶紧来到龙潭沟,找到王有定、王哲及他们的父母说明来意。王哲全家商议后决定,腾出自家的西房和北房供领导机关驻扎。村民王随法和王景贵腾出自家的7眼砖窑,王海瑞腾出自家的小阁楼。当时,几乎是全村大人和孩子一起动手,腾房子、架床板、拿灶具、搬柴火,垒锅台,全力支持抗战机关入驻。

警卫连的战士也经常给老百姓担水扫院,农忙时还常常下地帮群众干活。那时,几乎家家有石磨,村里也有碾子,妇女们轮流帮机关碾米磨面。

1939年7月,中共平陆县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在机关驻地龙潭沟王哲家组建县委临时党校,对党的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重点培训支部委员和基层党员,每期20人,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党的建设。李哲人亲自授课,介绍当前形势、党的原则,加强党性教育。八路军办事处领导的黄河话剧团到周边演出,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推荐爱国青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9月,李哲人介绍龙潭沟村王永昌、王谷兰、王哲等一批青年参加晋豫边区游击支队学习,这一期培训200余人,王哲是学员兼党小组组长。

笔者走访时看到,当年的油印室、临时党校旧址依然保存完好。
7300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