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新绛龙兴寺古塔名碑写传奇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25 09: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绛龙兴寺古塔名碑写传奇

新绛龙兴寺古塔名碑写传奇

新绛龙兴寺古塔名碑写传奇

碧落奇碑:书法奇古

据记载,龙兴寺始建于唐,因其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改称龙兴寺。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也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845),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寺内的建筑损毁殆尽,唯有塔幸得以存。宋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回来,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

走进龙兴寺,拾阶而上,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碑亭,里面便是那尊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

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是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607),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碑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缺,实有630个字。

碑文的用字和结体独具风格,是历来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则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但这并不影响其给人的美感和震撼,字体刀功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据说,唐咸通十一年(870),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李阳冰,学临12年不成,以槌击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碧落碑上部有缺处就是见证。虽是故事传说,却也从侧面反映了此碑的价值。

绕过碧落碑,碑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一座元代遗构,清代有重修。殿内有几尊彩塑,彩塑主佛像高达4.5米,雕工精细。大殿前左右两侧分别是关公殿、娘娘殿,殿外左侧还留有一门,可以通往殿后的龙兴宝塔。

龙兴宝塔:传说神奇

大殿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龙兴寺宝塔,新绛人也称绛塔。整座塔远望巍峨耸立,八面飞檐系铃,十分壮观。

据碑志记载,此塔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包外皮,增高至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全部是用磨光的青砖砌制,十分美观。塔的每级上均有题额,由下到上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成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既切题,又有深意。

龙兴宝塔对游客开放,可以上去,但一次最多只供15人参观。走进塔去,里面的阶梯均是土架构,其两侧被后人加了铁栏,方便登楼。一级一级而上,阶梯越来越短,楼层间有南北或是东西走向的通风口。登到塔顶,会发现这是一座楼阁式砖塔。

这座塔的奥妙之处在于其顶曾冒过几次烟,至今仍是不解之谜。《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明确记载,“光绪乙亥,塔顶冒烟,佥为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

之后的1937年、1971年、1976年也曾冒烟数天,围观者每天有数千人。之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看个究竟,但这一奇观可遇不可求。最近的一次是在1993年8月,连冒8天,每天下午7点左右数十分钟,引来数万人争睹。

有攀登者曾登塔探究竟,借助摄像机,把腾烟从40多米的高空拉为近景,将这一奇观录入镜头。袅袅青烟徐徐升腾,粗一看像蚊虫,细一瞅又似是而非。塔为何冒烟,人们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古塔奇观之谜一直未能解开。

宋金古墓:砖雕精美

沿阶而下,在大殿和龙兴塔的北侧下方,有两处从附近村庄挪移过来的古墓。

古墓以大殿脚下的崖壁为穴,外观并不显眼,从一道木门进去,在狭小的过道,会发现其实两墓相通。

外侧是宋墓,中间有一过道,宽不足0.6米,高约1.2米,如果是身材健硕者,可能需要侧身弓腰才能进入。

墓室十分狭窄,大概只能容三四人。墓室顶端雕刻为十对天女散花的造型,南北两侧的砖雕图案对称排布,正中间是一位女子从微启的门缝探出半个身子,人物的头部、身材、衣饰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精细,颇有情趣。其画两旁刻有对称的牡丹图,牡丹花和枝叶都采用浮雕之法。进门的过道两侧是金刚力士像。

里侧的金墓,前室用青砖砌成,墙体两侧各有一排砖塑,也是力士像,但形象并不相同。后室很小,四壁的砖雕基本都是人物,主要以乐舞为主,有吹笙、吹箫、吹笛、敲鼓、舞蹈等造型。墓室顶上的青砖依次排列,呈蒙古包状。

两个墓穴的风格比较相似,虽都是普通人家的墓葬,但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民间文化习俗和审美,让今人不得不为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惊叹。
6595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