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随笔] 稷山姚村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板枣之乡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19 16: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稷山姚村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板枣之乡

稷山姚村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板枣之乡

稷山姚村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板枣之乡

板枣 甜了百姓日子

“闻千年花香、品千年枣蜜、尝千年贡枣、赏千年生态、听千年故事、悟千年神韵”。一路走来,顺着这些标语指路,记者来到了姚村。

姚村板枣的种植面积、板枣产量、板枣品质、千年古树量均居全县之首,是驰名全国的“板枣之乡”。这里是稷山板枣的发源地,枣树栽培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千年板枣树2800余棵,依旧茂盛挂果。

历史上就有“稷山板枣哪里好,姚村板枣最正宗”之说。姚村不仅是稷山板枣的生产区、特产区,更是历朝历代的“贡枣”生产基地。

据介绍,姚村古名云水庄,是因为这里依山环水,村北有后涧,村西是排洪渠,村南有一条卧龙沟,村西北方向有一股泉水。每逢雨天,水环村外流入汾河;雨停时,泉水、涧水环绕;晴天,村庄高居云水雾气之上,云蒸霞蔚,整个村庄处于云水之中,犹如仙境。

明清后,人们称其为姚村,也是源于“姚”字的美好寓意,不仅是对美丽家乡的赞美,还含有对后代幸福的祈盼。

跟随该村村支部副书记董俊学来到板枣展览馆,他给我们讲了板枣的起源。原来远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稷山一带就生长着枣树,《诗经》咏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春秋时期,地属晋国绛都管辖,红枣名为“晋枣”或“绛枣”,之后随着稷山管辖地的改变,曾被叫做“河东枣”“安邑枣”。明代初期,稷山枣被确定为进贡宫廷之“御枣”,明代中期,经过三代知县改良枣树品质,“稷山板枣”正式定名。

姚村地处板枣区中心之中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板枣品质优,久负盛名。据考证,栽植历史在百年以上的枣树1500余亩,大致有20万株。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保证姚村板枣上乘品质经久不衰、持续发展,在县各级领导和村“两委”的指导下,全村村民立足优势产业,发展枣树经济。同时先后成立了姚村枣研所、姚村板枣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等,加强对枣树的科学管理,以及宣传最新栽培等技术。

2010年,姚村人将整个村里都栽上了枣树,耕地面积4651亩全部种植板枣,如今板枣年产量200余万公斤。

姚村人不仅种枣树种得好、管枣树管得好,更会用枣加工各种美食。“一日三颗枣,身轻不见老”,村民景义民告诉记者:“板枣皮薄、肉厚、核小、甜度大,尤其干枣可以拉丝,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特别好,干枣比鲜枣更滋补。

村里的老人每年健康检查都比别处同年龄段的老人身体指标要好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板枣。”

板枣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收益,在这里,人们还把它当做丰年的养生果、五谷外的“第六谷”,称其为“福枣”。景义民讲到稷山不少的风俗民情,都与板枣息息相关。

比如,结婚时人们会用板枣祭祖,乞求早生贵子;过年访亲拜友会蒸枣馍,给老人做寿要用板枣做寿糕、寿桃,寓意福禄寿喜早发财;妇女生小孩后要喝板枣熬的“月子汤”,病人用晾干的板枣入药,恢复健康……这里的人,几乎家家都会蒸枣馍、熬枣汤、榨枣汁、切枣片、酿枣酒、捂枣醋、采枣蜜、泡枣茶、做蜜枣、腌醉枣。

可以说姚村人的淳朴民风就是在这板枣的千年甜香中孕育和形成的。

庙会 传承优秀村风

除了枣树多、枣有名,村里的庙也多、庙会也有名。村里有后土庙、五谷庙、观音庙等五座庙,最有名的就是后土庙,因为这里供奉的是之前稷山东岳泰山庙的神像。

历史上的东岳泰山庙会,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供奉和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的民间社火和祭祀活动。东岳庙原址并不在姚村,而是在邻村下柏村东南的一处丘陵上。

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古庙会,异常热闹非凡,是附近大大小小十八村的盛事。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祭拜神明、祈求家人平安健康、赏戏走亲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村民搭建了一个物资交流、技术交流的平台。平时庙会事务由十八村轮流坐庄管理,周而复始,世代相传,直至1936年举行最后一次活动,1944年庙宇被日本人拆毁。

1956年东岳泰山庙被全部拆除,仅遗留的五尊原始纸裱神像和神轿由姚村村民抬回,收藏在村内后土庙的大殿里。后因时局动荡,姚村人把神像和轿子藏到了村东土窑很多年。1985年村民推土搭台子,请剧团唱戏,古庙会得以恢复。

1992年村民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工,重建了后土庙,请回了土窑中的五尊神像和神轿,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和祭奠活动。

从此,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方圆数里的乡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姚村,参加庙会的祭祀庆典活动。

庙会理事长梁林锁说,除了庙会那天,过年过节,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都会来庙里祈求平安健康。“其实,神像和轿子在土窑很多年,但纸神像依旧完好,大家甚以为奇。”正是对神明的这份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的庙会才会举办得如火如荼。

在姚村“三·二八”古庙会上,除了唱大戏和精彩的社火表演,百人摔跤大赛更是备受青睐。60多年来,每年的古庙会那天都会举办一次摔跤运动会,通过比赛,传承、交流、培养人才,锻炼精气神;同时也有文艺展演等具有时代内涵的活动内容,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传承古庙会文化,村“两委”还在庙会上增添了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乡贤、有志青年、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敬老孝亲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好村风、好民风。

董俊学说:“庙会上,我们村里都会组织各居民组评选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表扬有善行义举上的人,让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每年的庙会都有年轻后生现场爱心捐赠,资助村里的公益事业,帮助孤寡老人、贫困户,这种奉献爱心的精神,为我们村的村风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姚村人勤劳善良、重情好义蔚然成风,崇德向善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 浸润美丽乡村

村民们在重视农耕和枣业管理的同时,也重视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历史上的姚村人就一直推崇“耕读传家”的好家风和“重农尚学”的好村风。

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这里曾设有四座书院,分别为“马家书院”“程家乐书院”“薛言诗书院”“薛家书院”,不仅招收本村适龄儿童,而且也供周围其他村的孩子来求学。特别是“程家乐善书院”一直免费授学,曾就学于薛家书院的老人现在还有的健在,向后辈们叙说着书院的故事。

景义民是听着老一辈的故事长大的。2004年,村里的公办初中撤销,为满足本村适龄儿童就读的需要,他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姚村明辉初中和姚村幼儿园。他和幼儿园园长李旭霞在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组织开蒙礼、践行《弟子规》、传承耕读文化,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带进校园。

乡贤反哺垂范,全村见贤思齐。老一辈也没闲着,在村里的书画作品展厅,他们不仅自己书写毛笔字,闲来怡情,还教育下一代勤奋好学。

走进村里的农家书屋,书香氤氲、乐声飘扬,这里不仅是书屋,还是村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戏迷俱乐部。采访当天,宋月合和老友程辰来,正在排练传统样板戏。

宋月合告诉记者,姚村人历来爱唱戏、能唱戏、会唱戏。村剧团历史也很辉煌,拿过大大小小不少奖,那时村剧团还结合本村发生的事和人自编自演了不少戏,很受欢迎。村剧团表演和社火表演,会吸引很多外村人来观看。最近他们正在帮村里排《枣乡情》,把这些年姚村的发展变化、风情风貌、村风民事都演出来,让人们看看。

这样的“高台教化”不仅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反映了村民对真善美的渴望,同时也是群众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感染百姓、滋润村风,教人们向善向美,向更好的未来出发。

打造板枣文化,弘扬古庙传统,彰显时代精神。走进新时代,千年板枣散发出更加浓郁的清香。随着以姚村为核心的稷山县千年板枣观光示范园建设步伐的加快,不久的将来,乘着这股东风,“千年枣乡,魅力姚村”,这张名片将更加靓丽。

6574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