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的民俗学价值浅探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4-3-6 09: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稷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总面积686平方公里,人口31.6万。稷山地处汾河谷地,北为吕梁山尾脉,南有稷王山,汾河穿境而过,其地貌呈中间低、两边高的马鞍状。这里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2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3℃,无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483毫米。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稷峰镇陶梁村、姚村一带特殊的土壤结构,形成了生产稷山板枣这一优质果品的核心产区。

从考古发现的酸枣核,到现存的17500余株千年古枣树,稷山板枣一直长盛不衰。每到秋分节气,板枣成熟开杆采收的活动不仅展现出枣区丰收盛景,而且也成为当地一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的由来

早在四千多年前,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羲和观天制历,发现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稷山自古以来就盛产板枣,东渠遗址出土了夏朝时期的酸枣核,《诗经》里记载了八月剥枣的盛况。明朝时,每年秋分这一天都要由官方出面在贡枣园举行隆重的板枣开杆仪式,俗称开杆节,以此挑选上好的板枣向朝廷进贡。

稷山板枣在历史上就蜚声全国,成为皇室贡品。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封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沈王朱模的第五子朱佶焆为稷山王,直到明末,一共世袭八代216年。稷山王主要负责祭祀和选贡。在祭祀上,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由稷山王代表朝廷,在稷王庙举行后稷祭祀大典;在选贡上,由于稷山板枣品质优良,被历代珍视并作为贡品,稷山王专职专责,在每年金秋八月,全程督促当地官府,从板枣的釆摘、晾干到贮存、纳贡,层层把关、仔细审验,直到将贡品押运入京。

明代稷山知县薛一印在《万树秋霞》一诗中写道:“处处赤珠满,催租了半年。”官府向各村枣农收枣抵税,明清两代把贡枣形成制度,曾专门划定枣园、枣户,以保障每年贡枣专釆、专藏、专贡的任务顺利完成。每年秋分举行的板枣开杆节,就是进贡板枣的开始,也标志着稷山板枣进入收获期。从秋分起采摘,然后进行挑选、晾干、封存,这些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清代废除了明代分封在稷山的藩王,由稷山知县行使有关职权。民国后,虽然不再进贡板枣,但开杆仪式延续已久,早已成为当地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

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的内涵

在历史长河中,稷山板枣从栽种到收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事流程。长达600多年的明清贡枣制度,也使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形成了充满神圣庄严气氛的礼仪制度。

中国自古就存在万物有灵的民俗信仰,人们相信从山川河流到草木动物都有灵性,因此产生了广泛的祭祀活动,并且以虔诚的祭祀活动来避灾趋吉。在稷山先民年复一年对板枣丰收的渴望中,也形成了对枣神的尊崇与祭祀,并且在陶梁村建起了枣神庙。枣神庙中供奉着后稷的母亲姜嫄、栽种板枣的板娃、品枣升天的何仙姑。每年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人们都要祭拜枣神。枣神庙中供奉的枣神,都有各自的传说。

早在后稷树艺五谷之前,姜嫄在邰氏部落驻扎的山上发现野生刺棘的果实可以充饥,从而化棘为枣,带领先民们种植枣树,这就是稷山人将姜嫄尊为华夏枣神的渊源所在。传说,有一天姜嫄在山坡上寻找野果时,碰到刺棘丛,发现上面挂满了红果,釆来一尝,味道酸甜,可食充饥。随后,姜嫄索性率众人在漫山遍野的刺棘丛中,拣个体粗壮、结果较繁的树枝连根挖出,栽植在聚居地附近,所结出的果实酸中带甜,被大家称为酸枣。后来,先民们又将酸枣不断改良嫁接成果实更大、味道更甜的红枣。千百年来,稷山人一直把板枣树当作“铁杆庄稼”,称为五谷之外的“第六谷”,姜嫄也被敬奉在枣神庙,被称为“板枣之祖”。

相传,以前稷山县路村有个老实憨厚的小伙子,名叫板娃,其父母早亡,靠上山打柴维持生活。一天,板娃上山去砍柴,上到山顶看见有两个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下棋,他们正是吕梁山的山神。两个山神在下这一盘棋的时间里,分吃了三颗板枣,并将枣核吐在身后的地上。板娃顺手将其从地上拣起,吞下了这三个枣核。临走前,两个山神告诉板娃,吞了这三个板枣核就会力大无穷,以后不用发愁日子难过。他们还送给板娃一本书,告诉他在最困难的时候翻看,自有妙用。板娃回到家里,满怀好奇地坐在灯下翻书,刚小声地念了声“天兵天将”,屋里、院里便到处站满了身着盔甲的天兵天将。他们大声喝道:“叫俺有何事?”原来这是一本调遣天兵天将的天书。板娃吃惊不已,急忙说:“吕梁山上拔枣树。”天兵天将又吼道:“拔下往哪里栽?”板娃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庄。”霎时,天兵天将不见了。第二天,人们发现陶梁、姚村、胡家庄这几个村的地里长满了枣树,树上结出了甘甜的红枣。人们非常感激板娃,就称这些枣为“板枣”,并把板娃奉祀在枣神庙里。

何仙姑品枣升天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据说以前稷山枣区的陶梁村,有位寡居多年的老婆婆。她心地善良,给人看病,但分文不取,乡亲们都尊敬地称其为善婆婆。一次,善婆婆在庙会上被挤倒,扭伤了腿,疼得不能动弹。这时,人群中疾步走来一位姑娘,上前扶起善婆婆,把她背回了家。到家后,姑娘陪着善婆婆或到枣园除草、剪枝、剥枣芽,或转村赶集给人看病,情如母女。善婆婆发现姑娘脸色总是发白,知道这是气血不足,便天天给她熬枣米汤、蒸枣馍、做红枣八宝饭等,用枣膳调理身体。经过调理,姑娘的脸色日渐红润,更加娇美。两人一直相依为命,几年后,善婆婆无疾而终。在老人下葬的夜里,姑娘手端纺车,在明朗的月光下,从院里缓缓升空,向村北紫金山滴水崖飞去,大家慌忙向她跪拜。姑娘端坐云端,缓缓地说:“我本永州何姓人氏,辗转来到枣乡。今得天界召唤,北山修行成仙,望乡亲们善待枣树,济世利群。”村民们这才知道是何仙姑降临枣乡了。以后,每逢天旱少雨,陶梁村的耆老都会带上供品到滴水崖祭祀何仙姑,恳请她降雨浇溉枣园。滴水崖的泉水奔涌不息,流到山下的陶梁村,滋养着这片千年枣树。为纪念何仙姑的功德,陶梁村把她敬奉在枣神庙,年年祭祀。

每年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贡枣区的耆老、枣农都会在枣神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向护佑板枣丰收的姜嫄、板娃和何仙姑表示敬意。供桌上敬放着稻(大米)、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大豆)、枣(板枣)六种供品。祭祀仪式隆重而热烈,燃香、奏乐、初献、亚献、终献、读祝、焚帛、奠酒依次举行,耆老率领参加者行三跪九叩大礼。至此,祭祀仪式完成。

祭祀完备,进入迎请杆王的环节。随着富有仪式感的鼓号响起,八杆上绣着“贡枣”大字的杏黄大旗,引导着杆王,在古装仪仗队的护送下,从枣神庙出来一直进入豳风门。杆王共有一名主杆和八名辅杆,他们个个身披绶带、手执长杆。长杆顶端扎有鲜艳的红绸,显得他们威风凛凛又粗犷彪悍。四名红布包头、红衣束腰的大汉,个个袒胸露脐,肩扛白刃铁铡,在前头开路,斩草镇邪。后面是铜锣和大鼓,一边有节奏地敲打,一边缓缓前行。数十名身着布衣、手持花杆的农妇、壮汉,随着锣声鼓点,一遍遍高喊“天赐贡枣,开杆大吉”。整个队伍首尾相连,声势浩壮,气氛热烈。

接着是开杆打枣。队伍行至贡枣园,司仪吩咐将全园团团围定,先由稷山地方官和耆老恭拜天地和枣神、供献六谷、燃香沥酒、恭读祝文。随后,男女演员分别挎篮舞杆,表演欢快的枣乡开杆舞。接着,司仪高声宣布,恭请主杆和辅杆嘉宾各就各位。一名主杆和八名辅杆,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各自走向指定的古枣树,连挥九杆,每动一杆,司仪都口念吉语,乐曲相伴。“一杆风调雨顺,二杆国泰民安,三杆来年丰收……”司仪的声声吉语表达着对先人的纪念、对大自然的尊重、对收获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杆动枣落,欢声鼎沸。收杆之后,八名少女挎篮拾枣,倒入瓦罐,由耆老贴上封条。最后,司仪郑重宣布,秋分开杆所采收的第一罐板枣将献送稷王庙,以感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伟大功德。

开杆仪式标志着红枣成熟,随后全县枣农陆续开始收获红枣。每到秋分节气,枣农们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开杆仪式庆丰收。从明代到现在,虽然历经600多年,但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的价值

收获喜悦。稷山板枣开杆节在秋分节气举办,象征着农作物的丰收与喜庆,充分体现了物阜民丰的丰富内涵。在稷山板枣开杆节迎请杆王的道路两侧,枣农们载歌载舞,当地的各种非遗民俗表演热闹非凡。开杆节活动的参与者都是本地的农业劳动者,从动作细节到吉祥祝语,从服饰打扮到打枣工具,无不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枣树是稷山主要的经济林,长期以来,板枣都是枣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不仅是枣农获取收益的开端,也是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

教化意义。节日中形成的规范是在长期积累下形成的,可以整合大家的群体观念和行为,让大家在统一观念的指引下进行集体性活动,体现了节日的教化功能。无论是请杆王、诵祝文还是打枣,都是一种教化仪式。这种仪式促使我们产生相应的敬畏感,要关心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劳动、感恩劳动者。

敬畏自然。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里,有一座非常有名的“戒青石”。很早以前,稷山枣区的老农们,对一些人不顾农时节令而随意踩青苗、摘青枣的行为,就用了一个只有读音而无文字的口语称之为“qie”。到了清代道光年间,陶梁村乡贤李亢宗特意按音造字,并刻石作为标记,劝导人们“青苗勿踩,青枣勿摘,青货勿惹”,从此大家称这块石碑为“戒青石”。“戒青石”虽然历经多年的风雨,但是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教导我们要爱护青苗,珍惜粮食;爱护青枣,因为不成熟的枣子是苦的,摘下并不能吃,只会糟践;爱护青年,不能当愣头青,愣头青是身心不成熟的表现,只会害人害己,甚至危害社会。多年来,常有学校和单位组织青年参观“戒青石”,聆听先贤的教诲。在稷山板枣开杆节上,每次都有青年学生代表用红布盖在“戒青石”上,举行“盖青”仪式。

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的传承

破解板枣产业发展新问题。稷山板枣历经四千多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产业,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种植、采摘和加工方式,枣农对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加工技术等的了解和使用不多,尤其是在秋分前,多有阴雨天气,导致果实裂口,使得板枣产量不高、品质不好。由于缺乏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的意识,板枣的知名度和销售量也不高。板枣产品的深加工环节比较薄弱,只是简单的采摘、晾晒和包装,无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由于枣农各自管理经营,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也制约着板枣产业的后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在加强科技培训、拓展市场渠道、促进深加工等方面给予枣农支持。

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稷山县在秋分举办后稷农耕文化节暨秋分板枣开杆节活动,是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特色发展、共同富裕为基调,通过展特色、兴产业、树品牌、扬非遗、促文旅,增进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使得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得益彰。2023年9月23日,2023·后稷农耕文化节在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启幕,这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跟着农博过节气”的系列活动之一。2023·后稷农耕文化节包含稷山秋分板枣开杆仪式,延续了历届农耕文化节及板枣开杆节的精髓,按照观别具一格的开幕仪式、走乡土浓郁的丰收大道、赏底蕴深厚的活动安排,将祭拜枣神、迎请杆王、开杆打枣融入其中,打造沉浸演艺新体验、赋予开杆节新内容、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实现了文化搭台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的目的。

丰富秋分节气文化新内涵。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0年12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联盟,统一对全国的节气类非遗单位和项目进行管理和指导。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的人文载体,也是秋分节气的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稷山县后稷农耕文化研究中心不仅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联盟,成为秋分节气的代表性社区,而且也是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丰富了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稷山县要努力发挥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的功能作用,积极推动稷山秋分板枣开杆节早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促进文化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建民 黄建中/文   稷山县后稷农耕文化研究中心)
23518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