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李瑞康:千年文华古蒲州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24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文华古蒲州

李瑞康

从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登上G605次动车组列车,穿越巍峨的太行山脉和苍茫的黄土高坡,当绿色越来越铺满车窗的视野,果树和大棚在塬梁上次第浮现,本次旅行的终点站——我的家乡山西永济就要到了。

这是一座拥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三皇五帝中的帝舜曾在此建都,在唐代它更成为闾阎扑地的中都蒲坂。这也是一座拥有深厚农业色彩的城市,小麦、棉花和淡水鱼是它献给山西人民的著名礼物,芦笋、双孢菇等特产更是远销海外。这也是一座开放进取的全新之城——永济人民负担了山西面食百分之八十的对外输出,让永济面馆开到了全中国的每一个地级市,古老的蒲州城、崭新的永济市。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拼搏进取的永济人民,一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过《登鹳雀楼》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的鹳雀楼正在山西永济。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当时的黄河沿岸正是东西争雄的前线战场。隋唐一统,宇文氏和高氏的纷争也归于尘土,自从王之涣登楼一赋之后,鹳雀楼附着的文化意义渐渐超过了军事用途。蒙元初期,鹳雀楼毁于战火,百年名胜不复存在。改革开放之后,重建鹳雀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97年鹳雀楼重建开始,2002年,这座仿唐建筑正式落成。在盛唐夜唱千年之后,我们又得以重新看到依山观河的盛景,品味文人墨客的凭栏之意。

与鹳雀楼命运相仿的还有唐开元大铁牛。如前所叙,永济是兵家要冲、交通咽喉。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正位于此处。为稳固蒲津浮桥,唐开元年间,在黄河两岸各浇铸了四尊铁牛。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说的正是黄河的偏倒。元末蒲津桥毁于战火,这些铁牛也随着黄河的变迁埋没于泥沙深处。1988年,经过专家的考证勘探,永济博物馆发掘出了尘封数百年的铁牛和牵牛的铁人、铁山等。据经历过发掘过程的村民说,还没有把铁牛起出来的时候,铁牛在坑里显得又黑又亮。刚挖出来时附近村民都争着摸这宝贝,希望能给自己带来福气。当地政府为重建当年黄河渡口的景象,为铁牛搭建了平台和展厅,为防锈蚀,博物馆专门请来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铁牛做了防锈处理。正因为保护文物意识的提高,千年国宝才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为纪念这一名胜,永济人民把市里最大的市场,命名为“唐牛市场”以志纪念。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各色作物的种植规模同样也不可小觑:如果你来到田间,看到条条耸起的土方千万不要见怪,那是上千亩的芦笋在茁壮成长。如果你看到大棚,里面可能种着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草莓、火龙果、菠萝……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四季都能品尝到本地出产的热带果品。中条山泉水滋养下的蒲州青柿向来是永济的名优土产,但在这些水果的对比下也不再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草莓采摘园、薰衣草体验园生机勃勃,让遥远的他乡美味和异域风情走进了永济人民的生活。

永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奋斗而来的。丰富的物产催生出繁荣的饮食文化,永济人民就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播者。改革开放初期,永济就有部分人民离开土地,在外地开起饺子馆、面馆,大受欢迎。亲戚带亲戚,朋友帮朋友,三十年过去开饭店的老乡越来越多。仅栲栳镇一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5个亿。每年过年,辛劳了一年的老乡们开着挂有各地车牌的私家车回到老家,过年后又像候鸟一样陆续返回工作地。他们打破了晋南人看不到自家烟囱就得往回返的恋家传统,辛勤地工作在祖国天南地北的灶台边,为顾客提供着饱腹的美味。他们以实际行动,切实地给家乡带来了财富、发展和改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代的脚步永不止息,永济,也不会落后。从14个小时的进京过夜硬卧到6个小时的进京直达高铁;从绿化率低、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到如今拥有七大公园、5A级国家森林公园的国家园林城市,产业升级、绿色环保的步伐从未停止。大唐蒲州正在蜕变为崭新的永济市。又是一个丰硕的秋天,回家收秋的人们即将回城。新考上大学的学子正准备启航,出外务工的老乡也已踏上征程。新时代有着新目标,新号角吹响新征程!家乡的明天,我相信一定会更加美好!

6438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