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寻踪觅迹]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79 0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在时光长河的幽僻角落,永济虞乡镇东南有一处名叫青龙峪的地方,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次踏入青龙峪,都仿佛不是简单的行走,而是以最谦卑的姿态,翻开一部用山河书写、用时光装订的古老史书。指尖拂过风化的岩石,耳畔响起山涧的低语,心头涌起的,是对这方水土所孕育的华夏初源文明,那难以言喻的、近乎虔诚的敬仰。
   
这里的“遥远”,早已超越了地理的尺度,它是镌刻在岁月深处的密码,是文明血脉中最初的搏动。凝视着那些被后人称为“卧龙岩”的褶皱山脉,我常感屏息——那一道道深刻的褶皱,何尝不是时光的指纹?它们凝重而沉默,却清晰地记录着八千至一万年前那段蒙昧初开的岁月。想象华胥,这位伟大的华夏始祖母,带领着她的部落子民,在这片险峻而丰饶的山谷中,开启了何等波澜壮阔的生存史诗!那个两峰交错形成的天然庇护所——兴圣洞(玉皇洞),在我眼中,绝非仅仅是冰冷的石穴。它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共舞的第一个舞台。洞前那一亩不规则平台,是先民们沐浴阳光、分享食物的生命广场;北倚高崖,南临峭壁,仅容一人通行的隘口,在夜色中用石块树木封堵——这看似简单的防御,却凝聚着先民对生存法则最朴素而深刻的领悟。篝火的光芒,曾如何倔强地驱散洞内的幽暗?那跳动的火焰,不仅温暖了身体,更点燃了人类精神世界最初的火种,照亮了文明蹒跚学步的道路。站在这片遗址前,我仿佛能触摸到那远古的体温,感受到生命在此顽强孕育、文明于此破土萌芽的磅礴力量,心中唯有深深的震撼与顶礼。

沿着蜿蜒的山径向上攀登,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经络之上,风中弥漫的不只是草木气息,更是神祇的呼吸,是先民信仰的余温。S弯处,伏羲祠的残垣断壁虽饱经风霜,那份源自上古的庄重与神圣却穿透时光的尘埃,直抵灵魂深处。悬崖下,那尊线条流畅古朴的残缺半身塑像,默默伫立。它究竟在诉说什么?是三皇五帝的赫赫功绩,是北斗指引的宇宙奥秘,还是生命诞生的亘古玄机?每一次凝视,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形象的威严与深邃。对面山壁神龛中模糊的女神身影,纵然面容难辨,那后土、女娲、骊山老母、九天玄女等女性神祇所代表的慈悲、创造与守护之力,依然在无形的气场中弥漫。这并非简单的偶像崇拜,而是远古先民对生命本源、对自然伟力、对女性伟大创造与守护角色的最崇高礼赞!这种对“母性神格”的集体崇敬,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温厚坚韧、生生不息的重要源头。面对它们,我唯有肃然,唯有在静默中体味那份穿越时空的崇高。

而屹立于峪顶的华胥峰,无疑是这方秘境中最具精神重量的圣域。峰顶那片神殿遗址,东西长33米,南北渐收的格局,三座大殿的基石在风霜侵蚀下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如同永不弯曲的脊梁。阅读《山海经》的记载,我更能理解先民选择高山祭天的深意——面对浩瀚苍穹、莫测风雨,他们怀着最原始的敬畏,渴望与那主宰一切的力量沟通。华胥峰,便是他们心中离天最近的神坛!想象着先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将最珍贵的祭品奉上,向无形的天神祈求风调雨顺、部族繁盛。那肃穆的仪式,那仰望苍穹的眼神,是人类试图理解宇宙、寻求自身位置的最初努力,蕴含着哲学思考的胚芽。峰下三眼洞中人首蛇身带鸟形旁饰的神秘刻痕,是沟通天地的符咒?是图腾崇拜的印记?它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精神世界的瑰丽图景。而对面的丢岫洞,以投掷玉石祭祀大地的传说,则完美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下对孕育万物的大地之母的感恩与敬畏。站在这片祭天圣地,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祷辞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对天地宇宙的原始敬畏与探索渴望,心中激荡着对先民精神高度的无限敬仰。

石钟岭的传奇,更是为青龙峪披上了一层灵性的薄纱。《虞乡县志》中“石钟晓鸣”的记载,绝非文人臆想。“真人洞悬石钟,鸡鸣昧旦,应候自鸣……铿然一声,唤醒多少梦。” 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何等神秘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如今亲临石钟洞,仰望那高悬的天然石钟,触摸洞顶支撑的奇异石壁,聆听山水滴落的清泠回响,目睹洞底被岁月流水雕琢的坑穴,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传说中那破晓时分“铿然一声”的钟鸣,仿佛并非仅存于文字。它在我心中响起,那是大地苏醒的脉搏,是时光流转的刻度,是先民感知自然律动并将其融入生活智慧的绝妙象征。它唤醒的何止是沉睡的生灵?更是对自然伟力和谐共鸣的永恒向往。盛夏洞中那沁骨的凉风,也如同来自远古的纯净气息,涤荡着现代心灵的尘埃。这石钟晓鸣,是青龙峪赠予世人的一份天籁,是对先民敏锐感知力的永恒礼赞,每每思之,敬意便油然而生。

与石钟洞遥相呼应的,是峪中虽遗迹难寻却精神永存的纷纭寺与龙山寺。县志的失载,残碑的只言片语,恰恰反衬出它们在当地百姓精神世界中的不朽地位。这两座寺庙,绝非寻常的宗教场所,它们是华夏子孙对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功绩的永恒祭坛!站在想象的废墟上,我仿佛看到香烟缭绕中,供奉着象征智慧与创造的圣像。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一画开天,创立阴阳五行,为混沌世界定下秩序;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化育万物,赋予生命以尊严。他们从渔猎走向农耕的伟大转折,将时间、天体运行与大地生息完美契合,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基石,开启了中华智慧喷涌的源头活水!纷纭寺、龙山寺,连同那刻着神秘符号的三眼洞,正是后世子孙对这开天辟地伟业的集体铭记,是文明基因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献给文明启蒙者的无字颂歌。念及此,对伏羲女娲的崇敬,对先民建寺传薪的感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如今,当我再次驻足青龙峪,目光抚过静默的山川、深邃的洞穴、斑驳的残垣,一种难以言喻的归属感与敬畏感充盈肺腑。这遥远的距离,早已超越了物理的时间长河,它深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图谱之中。这里的一石一洞,一草一木,都是华夏文明胚胎时期最鲜活的见证。我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帷幕,清晰地看到华胥先祖带领伏羲、女娲在此筚路蓝缕的身影,听到他们与自然对话、为生存奋斗的号角与欢歌。青龙峪,它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渊薮,是我们民族魂魄得以凝聚、得以生生不息的最初摇篮,是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精神原乡!

无论岁月如何奔流,世事如何变迁,青龙峪所承载的故事,它所象征的探索精神、对自然的敬畏、对智慧的追求、对生命本源的尊崇,都将如那卧龙岩般永恒,如那石钟晓鸣般清越,永远激荡着后来者的心灵,召唤我们不断回望源头,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开拓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新章。面对这文明的子宫,这精神的圣地,我们唯有以最深的虔诚,俯首致意。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1:三眼洞石刻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2:石钟洞悬石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3:莲花峰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4:石钟洞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5:雷公山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6:雷公山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7:作者一行在华胥峰北
青龙峪——在时光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胎动
图8:作者一行在华胥峰

分类主题 : 文明探源

28801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