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蹄窝”由来,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童颜鹤发的老翁,一日骑着高头大马来到黄河南岸,叫喊北岸的船工将渡船划过来,人家要过河。老艄公和两个摇撸撸的壮汉飞速把船划了过去。老翁一看笑着说:“你这船太小,不负重,哪能载动我一人一马!”艄公笑着说:“客官,漫说你一人一马,就是十人十马,也是载得动的。”老翁说:“别吹大话,你们都下船到岸上,我用手指按一按看你这船结实不结实?”艄公心有不悦地说:“这位客官真爱取笑,好,你就按一按。”船工们不服气地站到岸边,瞪大眼睛看着。老翁不慌不忙走到船边,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到船帮,略一用力,船咕嘟嘟沉入河底。船工们一个个傻眼了!正当踌躇之时,老翁扬鞭上马,如走平川一样跨过黄河。在北岸回头看了一下南岸的船工们,缰绳一提大马一声嘶鸣,前蹄腾空,后蹄在地上蹬了一下,一股沙尘飞扬,忽而不见了。
瞬息之间,船体毫发未损浮上水面。船工们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是仙人点化,便迅速开船到北岸。看到马蹄蹬过的地方,留下一个很大很大的坑窝,便情不自禁地说:“真是神人龙驹呀!”。三人虔诚跪地,面朝北方磕了三个响头。说也奇怪,久而久之,这里的黄河两岸均形成回旋涡流,北岸窝大,南岸窝小,高空俯视极像“马蹄”,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马蹄窝”了。
撑船摆渡的时候,艄公只要在激流中心调转船头,船工猛摇几下撸撸,船便跨过激流中线,随着回旋涡流平平稳稳绕一个半圆,向上边码头处靠岸,这在晚春和初冬季节最为明显。历代马湾人在这里摆渡,形成了一条顺畅的黄河通道。洛阳方面来的客商、物流,成群结队从这里过河进入山西境内,首先到芮村打尖,再走三十多里到垣曲县城(原古城)住店歇脚进行交易。有的再越过中条山通往汾运平原各地。那时中原缺食盐,小贩们翻山越岭通过敌人封锁线,将运城潞盐担到此处销往河南。新安县盛产的盆、罐、碗各类器皿,挑夫们小心翼翼地肩负高翘重担,手持粗壮顶杆,三步一停五步一歇,“饥吃红薯干,渴饮山泉水”,从石寺、留八梁、石井的大山中艰难跋涉过来,再从险峻陡峭的荆紫山上一步一步挪下来,过河给山西人民送来生活所需,那可真叫“不容易呀”!建国后,马湾当地有名的老艄公李喜信、赵德生、任传禄、杜荣杰、马占彪、李云庆、马德虎等人一代接一代在这里摆渡,他们是广受南北两岸人们交口称赞的友谊使者。
作者:马天科,字亨一,笔名润禾,垣曲县芮村人,1938年出生,县政协退休干部。县诗联学会副会长、县作家协会顾问,运城市虞舜文化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研究会、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等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