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巴颜克拉山发源蜿蜒向东,由偏关县老牛湾进入山西向南,破壶口、闯龙门、折潼关、跨三门,流经三晋四市19县,总长965公里,流域9.7万平方公里。当你置身汹涌奔腾的壶口旁,感受中华母亲河的豪迈英雄气概;当你登上鹳雀楼,体味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奋斗进取精神;当你驻足大河岸旁,饱览自然景观与奔腾汹涌波浪共绘的壮丽画卷;当你站在小浪底大坝上,目睹放荡不羁黄龙被规锁,风平浪静水草肥时,一定会情不自禁高呼:感恩共产党,人民福乐康!黄河由夏县瓮口入垣曲县境,于老马湾的“马蹄窝”惜别山西流入河南济源市境。马蹄窝地处西阳河与黄河交汇处,是“晋豫两省三地”(垣曲、洛阳、济源)交界的角隅地带,海拔167米,为山西省最低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担负着两岸人员过往、南北物资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雅号“益民渡”。
受命造大船
1947年8月,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就是从马蹄窝开始至济源的毛田、小交、大交、牛湾、甘泉、关阳等近百里的各渡口上跨过黄河的。
(一)接受任务
特殊时期受命,所谓“特殊”:一是“时间点特殊”,王屋县已于7月刚刚撤销,第二区(即窑头、蒲掌、英言等地)划归垣曲一区管辖,已办移交手续,实属“青黄不接”;二是“任务特殊”,过河需要船只,马湾要在20天内,准备15只大船。谁来领导完成这一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上级组织再三考虑,决定任命原王屋县第二区副区长王振恒同志为“造船总指挥”。
王振恒(英言赵家坟人)奉命连夜赴县,时任太岳军区四分区何冲升司令员交代说:“这次大军南下任务特急,你们区还由王屋县领导。”并加重语气说:“我们的解放战争,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已经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已在鲁西强渡黄河,挺近大别山。陈谢大军从我们这里各渡口过黄河,这是把战争打到敌人心脏的重大战略决策。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最短时期内造好渡船。”县造船指挥部副总指挥翟良超具体分配任务,要求于8月20日前,在马湾造新船十只,修旧船五只,并做好大军渡河的各项准备工作。“命令如山倒”,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何须挂齿!
(二)组织实施
(1)在窑头设立指挥部。抽调区干部王明胜、莫喜春、卫书成、王青福、李绍荣、王振海、卢志铎等七人,到指挥部协助王振恒工作。(2)下达任务到各村:窑头、下马、芮村承担木材和船夫;西阳、阳山、北阳、南蒲、韩家河、无恨、英言、白鹅、赵寨、赵家坟、河底河、落凹等村承担民工、铁匠、木匠、废铁的任务,限期两天集中到工地。(3)区武委会正副主任胡宝昌、崔怀德带领民兵加强对黄河南岸和垣曲(原古城)一带敌战区的严密封锁。(4)让窑头村干部任传禄给民工、民兵安排好住处。(5)拜访有经验的老艄公李希信、李万有、马麟书、赵德生、程维元等人时,一个个表现出高度热情,为能对大军南下造船过河感到荣幸,立即放下手中农活,随同指挥部人员从马湾沿西阳河往上一直到下马后湾一带寻找造船大树,为木工到来及时开锯伐树做好准备。
(三)造船战场
马湾的马家庄和单家庄下边有一个叫做下沟院地方,西南边还有一个叫“隔山鼓嘴”的土岭围堵,形成一个天然的低洼地带,在这里施工既隐蔽又安全,河南岸的国民党守军根本看不到。根据老艄公们的建议,十只船分十个场地,每个场地都配备木工组、铁匠炉、运输队,都有区干部、共产党员、老艄公具体管理,职责分明,你追我赶,争先创优。
按照规定民工队两千多人,在各自村长带领下,带着工具、行李、干粮来到工地。任务明确后,立即投入工作,铁匠李振吉当晚盘好炉子,木工王振刚一大早就带头到河滩伐树,锯倒一棵立即解成板,在五六里以外干活,饥啃玉面团,渴饮河边水,累得腰酸腿痛也不休息。运输队抬着又长又重的湿板子,沿着乱石河滩,趟着没裆深水,两肩压得红肿起血泡从不叫苦,锯多少运多少,保证了造船急需。铁匠们汗流浃背,把烂铁打成坚固耐用的钉子。铁料不足,指挥部死命催要,村干部挨户寻找,新并入的垣曲一区派助理员安锋带领百名民工和数百斤铁料,救了船钉的大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在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每块木板、每颗铆钉、每条缝隙都严把质量关,终于按时造出10只新船,修好5只旧船,胜利完成能经得起黄河激流恶浪冲打的坚固船只。
(三)连夜运船
接到飞渡命令后,要趁黑夜把船推入黄河。原本打算利用西阳河涨水半漂半推比较省力,正赶上河水下落,船底紧贴河床寸步难行。船大人少推不动,人多拥挤使不上劲,紧急情况下,共产党员、区村干部莫喜春、安锋、任传禄、单兴堂、马天英等同志带头下水用肩扛、杠子撬,在老艄公有节奏的号令下 ,费了整整一夜功夫,硬是把15只大船一寸一寸推进黄河。
浩荡渡大军
(1)武工队。造船开始之际,我军武工队员18人就来到马湾,驻扎在马家庄上东院,他们精明健壮,个个是游泳高手,每人一盘葫芦,刻苦训练,日息夜出。后来得知他们是在了解黄河水性和探寻河南顽军敌情。
(2)司令部。8月21日,渡河司令部guan员来到马湾,住在马家庄上中院(我的家),屋门口、大门外、上花地、小东坡多处设有岗哨。
(3)大厨房。设在马家庄西窑院,杀猪宰羊,大缸美酒,款待船工。猪羊净剥后,先是敬献“河神大王”,确保“渡河顺利,军民平安”!部队领导也入乡随俗,跟着顶礼膜拜,然后让船工们放开肚量吃肉喝酒。
(4)强渡开始。8月23日凌晨,大山、任山的大炮,瓦梁、西梁的机枪,一起向黄河南岸石渠后窖的敌营猛烈开火,开始敌方还反抗,我一名支前民工郭XX中弹落水光荣牺牲。万分危急时刻,广大党员、船员,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艄公沉着掌舵,船员拼命摇撸,冲过激流恶浪,迅速把船驶向对岸。先遣队登岸,如离弦弓箭冲向敌阵,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为大军过河扫清了障碍。
当看到威武强悍整装待发的解放军官兵,满怀杀敌立功焦急姿态站在河边等待上船,船员们忘记了饥饿困乏,一个个使出全身解数,经过一天一夜强运,终于把四总队和支前民工两万多人,安全送到黄河南岸。事后,太岳军区通报表彰王屋二区(已是垣曲一区),赠送的锦旗上写王震将军诗句:“祖国黄河长,奋斗求解放。”从此“马蹄窝渡口”,便有了更为响亮的名字“陈谢大军第一渡”,永留史册。
马天科/文
马天科,字亨一,笔名润禾,垣曲县芮村人,1938年出生,县政协退休干部。县诗联学会副会长、县作家协会顾问,运城市虞舜文化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研究会、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等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