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南宋“真宰相”赵鼎_赵战生讲运城人的故事

89 0
发表于 2024-8-20 11:11: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南宋时的宰相赵鼎,刚毅果决,多谋善断,每当江山社稷危急时刻,他总是不畏非议,力排众议,坚持以战抗金,反对苟且偷安、屈辱“议和”。针对金军屡屡南侵、敌强己弱的危殆局面,他拟定了战、守、避的三套作战方案。即:瞅准时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守,步步为营,阻敌深入;守不住就避,避其锋芒,迂回袭扰。

赵鼎的三套战法屡屡奏效,有力阻滞了金军南侵的步伐,为宋军赢得了局部战略大反攻的时机,确保了南宋政权的稳固,江山社稷的相对安宁。对此,宋高宗感叹道:“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赵鼎,字元镇,号得全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解州闻喜(今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

赵鼎4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教学,熟读经史百家典籍,学优乡梓。崇宁五年(1106年),他辞别母亲赴京赶考,金榜题名,进士及第,由此步入仕途,历官同州户曹、河南洛阳令、户部员外郎、右司谏、御史中丞,直至知枢密院事、都督陕川荆湘军事等,曾两度入相,史誉“南宋贤相,首称赵鼎”。



汴京沦陷,北宋灭亡。

南宋偏安杭州,希冀在这江南一隅,躲避战乱,求得安宁。可贪得无厌的金国大军,并未停止南侵的步伐,在长江北岸集结重兵,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对南宋发动攻击。

绍兴四年(1134年),伪齐傀儡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举兵发难,与金人合兵攻宋。满朝文武惶恐不安,纷纷劝高宗避敌锋芒,撤离都城。赵鼎抢前一步,力排众议:“陛下养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必涣散,长江之险不可复恃矣。”

在赵鼎的坚持与劝说下,高宗调集各路兵马御驾亲征,三军踊跃,同仇敌忾,于大仪镇大败金军。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高宗,跃跃欲试,准备亲自渡江追击。赵鼎力谏不可,说:“敌之远来,利于速战,遽与争锋,非策也。”果然前方很快传来消息,说金军已调集了大批有生力量,正张网以待。

宋金隔江对峙了很久。金兵长途奔袭,远离故土,后方补给十分困难,将士无心恋战,颇有怨言。赵鼎瞅准时机,命宋军秣马厉兵、全面出击。金兵猝不及防,丢盔弃甲,仓皇北逃。韩世忠由衷赞叹:“赵丞相真敢为者。”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系后周的禁军统领,职务为殿前都指挥使。他靠天赐良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他担心拥有重兵的武将中,有人会仿效他的故技,酿成天大的祸乱,便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精心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武将失势,文臣吃香,似乎成了大宋王朝稳固皇权的秘籍。赵鼎一直都是文臣,但他的快速上位,却并非仅靠运气。当他还是右司谏时,朝廷拟除授他为殿中侍御史。消息传出,御史中丞范宋尹妒火中烧,谏阻说以前从未有此先例。

对此,高宗的回答是:“赵鼎作国言官,既称职又尽职,他上书的四十条谏议,朕已采纳施行了三十六条。如此干臣循吏,岂能不超擢重用?”



随着职位升迁,政治舞台的扩展,赵鼎治国安邦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建炎三年(1129年),刘光世的部将王德,因争功内讧,擅杀了韩世忠的部属。韩世忠怒不可遏,率部夺取了建康刘的守府廨。其时,韩、刘各自拥有重兵,火并一触即发。

面对危殆,赵鼎临乱不惊,首先釜底抽薪,拘捕了始作俑者王德;又奏请高宗下诏,严词戒斥韩世忠,将其起哄闹事的部属,交由有司问罪。

在赵鼎的果断处置下,一场剑拔弩张的内讧,戛然而止,化险为夷。这场轩然大波平定后,军纪肃然,将帅自律,谁也不敢再节外生枝,寻衅滋事。



绍兴五年六年间,赵鼎与张浚分任左、右相。他十分赞赏张浚的军事才干、抗金决心,但因政见分歧及小人挑拨离间,二人言语失和,主张不一。为了统一政令,振兴朝纲,赵鼎主动提出“浚当留,臣当去”,要求辞去宰相职务。

绍兴七年,张浚因部属叛降金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高宗严加问责,张浚首当其冲。赵鼎不计前嫌,屡屡上书,请求从宽发落,让张浚戴罪立功,重展雄风。其胸襟之宽广,行为之磊落光明,由此可见一斑。

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是赵鼎家国情怀本性使然。但他在事关是非曲直的原则问题上,却一贯固执己见,毫不退让。在他任殿前侍御史时,因与宰相吕颐浩发生争执,被贬职改任翰林学士。他据理力争,拒不就职;改任吏部尚书后,仍不接受。

贬谪期间,赵鼎上书千言,揭露吕颐浩的种种不端行为。高宗查实后,罢免了吕的宰相职务,对赵鼎提出的“凡在仕宦,以勤廉为本”尤为赞赏,感慨地说:“朕每闻前朝忠谏之臣,恨不之识,今于卿见之。”



赵鼎复出,与秦桧并相。

面对金兵不断南侵,时局动荡,主战与主和成了朝臣时常争论的主题。老奸巨猾的秦桧,明明是力主“议和”的,说白了就是投降派。可当他看到主战派一时占了上风,皇帝依奏,要调兵打仗时,便急忙顺风转舵,奉承皇上英明。秦桧寡廉鲜耻,大奸似忠,屡屡故伎重演,正直的朝臣嗤之以鼻,羞与为伍,而高宗却乐享谀颂,不辨良莠,对其信赖有加。

赵鼎是主战派的中坚。金兵气势汹汹而来,则满朝相觑,惶然失措;遭到强硬反击,金兵退去后,却又有文恬武嬉忘乎所以的颓放风气,赵鼎居安思危,一再告诫群僚:“勿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要求“三省常以敌退为陛下援人才,修政事;密院常虞敌至为陛下申军纪,治甲兵”。



赵鼎在朝中竖起了力主抗金、反对乞和的大旗,人心归附,声誉日隆。秦桧不甘落败,屡屡设词诬陷,排除异己。

绍兴九年,赵鼎被罢相,谪知泉州。秦桧贼心不死,仍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说赵鼎曾受张邦昌伪命,心怀不轨,又说他空负其名,治理无方,郡治荒废。在秦桧的操弄下,一年之间,赵鼎被一贬再贬,从绍兴到潮州,最终流落到海南岛上的吉阳军。

南宋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记下了这样一幕:赵鼎被贬绍兴知府,临行之际,秦桧幸灾乐祸,假惺惺在渡口小亭设宴,为他送行。赵鼎鄙之,只打个拱手,便登船而去。秦桧不顾尴尬难堪,犹追船大喊:“我已请示皇上为君饯行,何不稍作停留?”赵鼎冷笑回答:“道不同不相为谋,留有何益!”

终贬吉阳军时,赵鼎在谢表中发出慷慨心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看到表奏,暗恨不已,却仍佯笑调侃:“此老倔强犹昔!”



吉阳军即今海南三亚市。如今这里风光旖旎,名胜迭新,物产丰饶,商贸兴旺,是许多人避寒、旅行的打卡地。而在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这里却是一片蛮荒,交通阻滞,物资匮乏,文化不兴,生活在这里的人十分艰辛。作为朝廷贬官,形同囚犯,赵鼎的日子更是难熬。

身为宰辅时,赵鼎言出众和,风光无限,如今受挫落泊,连昔日的门人故吏也怕惹火烧身,不敢过问。只有广西经略使张宗元不避嫌疑,不时派人渡海馈赠衣食。秦桧知道了这事,立马将张宗元调离,切断了赵鼎的生活补给。

赵鼎心里明白,秦桧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为了不连累他人,他“潜居深处”,不与外界联系。后托人转告儿子赵汾说:“秦桧必欲杀我。我即死,尔等则无后患;若迟亡,必将祸及全家。”

绍兴十七年,赵鼎63岁,在吉阳军贬所含忿绝食而死。临终前,他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赵鼎在吉阳军绝食而亡的消息传开,天下震惊,举国悲悼,“中原望断因公死,北客犹能说旧愁”,道出了人们对“真宰相”赵鼎的深切怀念之情。

浙江兰溪市云山街道檀树村有座公鲁庙,是当年五保十八村的村民,为祭祀赵鼎而自发筹资兴建的。公鲁,是赵鼎的封号,他曾两次路过兰溪,留有诗作《登兰溪亭》《又泊兰溪亭》。庙内厅柱楹联曰:“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真快乐;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消遣。”

此联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是赵鼎勤政恤民、清廉一生的生动写照。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追赠赵鼎太傅、丰国公,谥号“忠简”。淳熙十五年,赵鼎配享高宗庙堂,跻身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如此殊荣,也算是对“真宰相”的最高肯定与奖誉。
avatar
26884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