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塑像 (资料图)
王之涣是绛州(今新绛县)人,属于太原王氏晋阳支脉,是太原王氏开基始祖王霸的后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那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意境深邃、妙理哲思的诗句,一下便把人带进了开阔、广大的境界。
20世纪90年代初,我调至侯马某部队医院。一天晚上,我同新绛县的战友闲聊时,无意中得知,王之涣就是绛州人。于是,引起了我对他生平的探究兴趣。后来,我淘到一本1980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选唐诗三百首》,王之涣的生平赫然在目:“王之涣,字季凌,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王之涣擅长‘歌从军,吟出塞’,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交谊很深,常以诗歌唱和赠答。因为他的诗‘情致雅畅’‘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所以,许多作品‘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流传很广。可惜这些作品大多失传,《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六首。”我即刻购买到《全唐诗》上、中、下3卷,上卷果真仅录存《登鹳雀楼》《送别》《凉州词二首》《宴词》《九日送别》6首。
怀着对先祖王之涣的景仰之情,我专程到山西师大图书馆,查阅了《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发现《旧唐书》《新唐书》无传,《唐才子传》中所记,也是非常简单。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唐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详情。其中记载,王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在一些谱牒书籍中,我又查阅到,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他们家就是那时迁至绛州的。故,绛州是他的出生地,晋阳是他的祖籍。
侯马与新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新绛战友的陪同下,我前往古城绛州,探寻他的点滴踪迹。
按照王之涣的生卒年,我首先探寻了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高坡上的龙兴寺。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碧落观改称龙兴寺的第18年,王之涣出生。我想,王之涣小时候一定会经常来此游玩。他走上仕途,因遭人诬陷诽谤,愤然辞官,闲居在家15年,也一定会来此消遣。我在龙兴寺里寻寻觅觅,却未发现他留下只言片语。
站在龙兴寺13级龙兴宝塔旁,我的思绪翻飞。哪个游子不怀乡?王之涣亦然。他身在蓟地为官,与友人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酒时,曾作《九日送别》一诗:“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在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一种催人泪下的怀乡之情,跃然纸上。
走出龙兴寺,驱车直奔绛守居园池。这座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这里是当年供州府太守和夫人及州府guan员休憩游玩的地方,从这座园池始建,到王之涣出生,中间相隔90余年。园池内,曲径通幽、古朴典雅,亭榭楼阁错落有致,是一处很适合休闲赏景的好地方。这样一座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写意山水园林,曾吸引了无数名流雅士一睹仙境风光。比他出生晚319年的欧阳修到此一游,诗兴大发,遂作一首《绛守居园池》,令这座园池光芒四射。我苦思冥想,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使在世时,都已声震海内,何故也没有为这座园池留下诗句?
2002年金秋,当得知鹳雀楼又巍然耸立于黄河岸畔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遂驱车前往。在鹳雀楼内,听导游讲解的、游人吟咏的、专家品评的,还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攀上最高层,沿着回廊,绕楼一周,来到王之涣的塑像处。手扶栏杆,纵目远眺,黄河奔腾,浩瀚无垠的景象,尽收眼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洛阳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葬于洛阳》。文章中说,王之涣少年时即聪而好学,“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因其父为官,王之涣门荫冀州衡水主簿之职,但因他“气高于时,量过于众”而遭人诬陷。王之涣因此拂衣去官,悠游青山,不再做官。他在家15年后,有好友“劝其入仕,久而乃从”,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做官时,他以清白著称。公元742年,王之涣因病逝于官舍。他这是用生命抒写了一部“清白为官、公平处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乐章!
王友明/文 《山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