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王勃与他的《滕王阁序》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4-2-1 09: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观看了网络视频《千古第一骈文》,对王勃和他创作的《滕王阁序》再次有了重新认识。这个视频是从他洪都临宴之时说起,王勃借场挥毫,成就了这篇名扬千古的大赋之作。

说王勃是天才,也不为奇。据说他十四岁时已经有了名气,初唐就以“王杨卢骆”名列前茅。王勃出身名门,他和他的祖父王通、父亲王显,时称“三王”。王勃的“天才”属性和家传有着直接关系,与他少年时的博闻强记密不可分。且说他的《滕王阁序》,临场发挥得淋漓尽致,满篇都是用典,又不显生硬痕迹,这没有平时的知识储备积累怎么能行呢?

他的序,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读来,有如“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珠落玉盘,叮咚脆响”,朗朗上口,笔挥之一气呵成。

关于这个故事,明人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中,有《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一篇,铺张情节,烘托氛围,并且神化了。文中说,王勃游于江湖,路经马当,此山在金陵通往九江的途中,江上风大浪急。一日,王勃于马当离舟登岸,在中原水府行宫神庙焚香祝告。正欲归舟,又得中原水君之神指点,即来日重阳佳节,洪都阎府君欲序,问他何不前去献赋。然而,此去洪都,水路七百余里,一夕岂能到达?于是神应王勃当助清风一帆,使子明日早达。王勃得了神助,赶到洪都,正是九月九日。直上帅府,正当都督开宴之时。眼观四座,与会者百余人,皆为当代名流。王勃年幼,坐于席末。阎公的开场白是“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序》,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话虽如此,但见满座人人推辞,唯有王勃慨然应之,心中不悦。可又不知王勃才分深浅,只是吩咐小吏,观其所作,随时来报。当得知王勃开头落笔“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公一笑了之,说这无非老生常谈。再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说这还不是老一套写法?而后又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暗自吃惊,不发一语。此后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心想这是表达要与我相会之意了。接着又得报“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心中又是一惊,直觉这小子的才学不浅,令人信服。其后连报奇句迭出,都令阎公慨叹不已。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再也坐不住了,不由手拍桌说,这人非同凡俗,似有神助,是真天才,当垂不朽啊!于是起身整理衣冠,欣然走到王勃面前,满堂为之一惊。只听阎公对着王勃说:“看了你的序文,真不愧是天下奇才呀!”于是请为上座。王勃推辞,说待把文章做完,再恭听都督的教诲。之后王勃把成文呈给阎公阅览。阎公大喜,让满堂传阅,莫不惊叹佩服。

王勃的《滕王阁序》,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前三段可以说是带有客套应酬的目的。此文又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者先对主人阎公及文武陪客孟学士和王将军,极尽颂美仰望之热忱;其次是对洪洲地势、高阁景观和“胜饯”“伟饯”场面的溢美,这也应视为是对主人阎公的极致称颂。要说颂美之词,一段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八个字可以说是高度概括了。

第二段作者着笔于三秋时序,滕王高阁临势的宏伟景观,给人一种肃穆壮丽之感,这是着重人为景观的摹写。第三段则是着意于自然景观,登楼所望,放眼山原川泽,居高临下,一览民居津渡,况是雨后气象清新,逸兴遄飞。作者灵感触发,更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简直是神来之笔。只此一句,把序文极富诗意地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的序层层递进,以上可以说是作者兴之所至达到了一个饱和点,然而兴尽悲来则是常有之事。第四段有句写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从“望长安于日下”起后半部,则主要是写“失路之人”的悲感,或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而生的愁思。第五段所指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审梁鸿,都恰是出在所谓的圣主明时。再下作者主张“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则益坚”,所谓“北海”“东隅”句,都当是他的自我宽慰之语。

序文第六段,直抒王勃本人之胸臆。他自叹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有怀投笔,自悲是非谢家之宝树,却有意接孟氏之芳邻。参加这次胜饯,意在喜托龙门,奏高山流水之曲,以求知遇之人,从而委婉地表达了他复杂的心绪。

然而命运偏偏和他过不去。作者写此序时年二十五六,离别洪都去探望南海作(县)宰的父亲,其父远贬也是因他而受牵连的罪过。不想返程时,他所乘帆船被大风吹翻溺水身亡。一代天才就这样过早陨落,诚为可叹可惜!

祁世坤/文
22953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