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一方池塘一村人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8-16 09: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竹爱/文

家乡临猗县王午村,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子,不到两千口人。从两岁半起,我就一直生活在王午村的舅家。舅家在村大巷的西半巷,离村子大队部很近,我经常与小伙伴们在大队部门前玩。大队部的门朝南,房子后面是村里的大池塘。时移世易,但村子里池塘的趣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紧靠大队东墙两米处,有一条向北40米长的流水槽,直通池塘。下雨时,大巷东、西、南面的学校巷、新巷的水,便会由此流入池塘。当时的池塘面积有两亩多,四面呈圆形,村里人称为“大池”,因为村西头有一小池,有时下大雨大池水满就会溢向小池中。大池有多久的历史?巷子里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就有,陪了好几辈人了。

池塘的流水槽口所在地,人们习惯称之为“池尾”,那里是大队门前,也因位于大巷,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一亮,大队部十几米高的铁塔上,高音喇叭就开始播放歌曲,挑水的、卖菜的、买菜的,大巷里人来人往,车马不断。农闲时,池尾水槽西边石狮子旁会聚许多村民说笑闲聊。

池塘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池北面是村里的果园,东面有几棵枸桃树,枝叶茂盛。池南柳枝摇摆、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家养的鸭、鹅悠闲地游来游去,水边蜂鸣嗡嗡。秋天,池塘周围树上的树叶被渲染成各种颜色,红色、黄色、黑绿色,在飒飒秋风吹拂下,漂浮于池塘中,色彩斑斓,犹如图画一般。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人”。我想说,“一方池塘一村人”,因为乡村的池塘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0世纪60年代初,我嫁入王午村,成了这个村的正式村民。记忆里,村里水井出了故障,大队干部商量着把村里的大池塘改为人们的饮用水池,于是挖了塘泥,扩大水池,再度修整。那时,是舅爷全权负责,三亩大的池塘美观大气。然后,村东头、南头巷西又各修了二亩大小的池塘,供队里的牲口饮水和人们洗衣。

池塘最初是用来排水蓄水的。一到夏天,每逢暴雨来临,四方齐膝的雨水一起排到池塘里,塘水会流到水塘的边沿。雨过天晴,水塘犹如一方明镜,池水清澈明亮,能清晰看到水底倒映着的蓝天白云,有些朱熹笔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池塘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来洗衣、洗浴的。一年里春夏秋三季,几乎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池塘边忙碌。她们每逢空闲,就会用盆子装着一摞,或用篮子提着一家人的脏衣服,带上搓衣板、棒槌,结伴来到池塘水边,一字排开,顺着石砖砌成的一级一级斜坡,选择池边水深且干净的地方,将搓衣板放在水边,把衣服、床单等浸泡在水中。然后拿一件衣服放在搓衣板上,再把用棒槌打碎的皂角放在衣服上。妇女们一边揉搓衣物,一边拉家常,完后再将洗好的衣服放在水边平整的石头上,用棒槌捶打。人多时,整个池塘周围棒槌声响成一片,颇有“万户捣衣声”的壮观。

池塘还是村民的浴池。酷热的麦收季,村民们收麦碾场,衣内钻满麦秸尘土,胳膊、腿染成黑色,浑身热痒难耐,干完活后跳进池塘,酣畅淋漓地洗浴一番,一身的尘土,消失殆尽。

池塘水还是生产队牲口饮水的主要来源。大集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十头大牲口,一年四季牲口的饮用水全靠池塘,每天饲养员都要去池塘挑水。天寒地冻的冬天,池塘结了一层厚厚的冰,饲养员早早去挑水,一大早我们就听见“咚咚”的打冰凌声音。他们将冰层打出一个比桶口稍大的窟窿,将池水打出来,用担子挑回饲养室,倒进大铁锅里供牲口饮用。不仅如此,生产队沤肥、社员家里的蔬菜灌溉、建房和泥、果树配药,都离不开池塘水。

池塘不仅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塘泥还是庄稼的好肥料。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为了来年庄稼的丰收,村干部想办法为庄稼寻找肥料。据老人说,塘泥有机质含量丰富、养分高,所以每隔几年,村干部都要动员全村强壮劳力在冬天池水少时清塘泥。塘泥大会战时,池塘里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场面极为壮观。当时几乎没有机械设备,清塘泥全靠人工,半人多高的泥层,只能硬凭村民锹锨铲挖,肩挑手抬,小平车拉。

乡村的池塘对村民的贡献太大了,涝时可蓄水,旱时是水源。春天的池塘岸边杨柳吐翠,柳枝摇曳;夏天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乐园,打水仗、游泳,热闹非凡;冬天的池塘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会吸引滑冰的孩子们。

岁月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洗澡用上了太阳能,池塘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原修的东池和南池都成了村民的宅院基地。村中的大池塘、小池塘为了排洪蓄水,整修一新,安了蓝白相间的护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池水还可以配药、喷药,为村民的收入、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179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