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齐鲁大地的河津人——姚第鸿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7-18 09: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第鸿(1911—1938),河津西毋庄村(今属万荣县)人,其父姚以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1932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38年任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同年与进犯聊城的日军血战时牺牲。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齐鲁大地上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就是祖籍河津的姚第鸿。

    1938年,对于鲁西北聊城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残酷而黑暗的时期,数千名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靠着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向聊城发动了合围战。一时间,聊城上空黑云压城城欲摧,遍地硝烟,战火纷纷,人心惶惶。

    对战中,韩复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电令范筑先撤退到黄河以南。正在外面视察部队的姚第鸿,闻讯后快马加鞭赶到范筑先驻地,力阻撤退。他对范筑先说,咱们撤退是小事,但是造成逃跑的影响是大事,这样不就削弱了广大军民抗战的积极性?姚第鸿声泪俱下的劝说和站在抗战政治高度的利弊分析,终于感动了范筑先,也增强了他守城的决心。随后,姚第鸿代范筑先向济南和全国通电:“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毗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通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在山东境内,也迅速形成了以聊城为中心的国共合作抗战的新局势。此时,面对日寇的合围,范筑先这支实际已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部队,在伤亡严重的惨烈情况下,视死如归,绝不弃城逃跑。面对残酷的抗战现状,为了保存部队的现有力量,党组织向姚第鸿发出了撤退的指示。接到组织命令后,姚第鸿和他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撤出了聊城。但是,当他联系范筑先劝他撤退的时候,本意与聊城共存亡的范筑先,已经被日寇层层封锁在城内,开始巷战已难以脱身。为了营救范筑先,姚第鸿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带领300名敢死队返回聊城,立即投入了战斗。从11月14日下午到15日下午,姚第鸿和张郁光及其敢死队,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寇一直殊死战斗,歼灭鬼子700余人。当他们杀开一条血路冲到范筑先身边,劝范筑先赶紧撤退,但是范筑先拒绝了。看到这位年迈的民族英雄大气浩然的样子,姚第鸿说,你不撤我也不走了!咱们生死在一起。这时候,范筑先身边的将士已经所剩无几,韩复渠也一直不派部队增援,弹尽粮绝,身负重伤的范筑先面对继续涌上来的鬼子,不愿意做俘虏的他饮弹自尽。下午,鲜血染红的聊城大街小巷,四处弥漫着血腥味道,身中数弹的姚第鸿,艰难地睁开了血肉模糊的眼睛,此时包括张郁光在内的几百名战士大多数已牺牲。11月16日,寒冷阴沉的日军从状元街一处民宅中发现了姚第鸿等7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凭借有利地形的掩护,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巷战,终因弹尽无援,被敌人抓获。在万寿宫刑场上,姚第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口号,痛斥日军。随着一声凄厉的枪响,姚第鸿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倒在了血泊之中……

    姚第鸿的遗体由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主持安葬于邯郸革命烈士陵园。

    1995年万里委员长在瞻仰范筑先纪念馆时,指着一旁的姚第鸿遗像沉痛地说:“姚第鸿是个大学生,也有着显赫的家庭,但是他放着少爷不做,却投身共产主义。在聊城战役中,范筑先同志不走,他也不走,宁愿牺牲在一起,这种为国捐躯的精神实在可贵啊!”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党和国家公布的第二批抗战英烈名单上,姚第鸿赫然在列!

王广泽/文
20954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