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千年盐运之城 运城的荣光与未来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5-21 12: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盐运之城 运城的荣光与未来

5月17日,河东池盐博物馆内的“盬”字及释义。

千年盐运之城 运城的荣光与未来
5月17日,运城市盐湖区蚩尤村。

谈到山西运城,远方的游人会猜想:是好运之城,行大运之城?而当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徜徉于湖光山色的盐湖两岸,定会豁然开朗。

运城,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盐,是这座城市的密码。有着4600多年开采历史的运城盐湖,留下了史前时期中华先民的采盐、生活痕迹,秦汉后成为重要的财税之源,近代以来工业用盐一度领跑全国。

“退盐还湖”“还湖于民”,全面推进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新的时代赋予古老盐湖再次绽放的机遇。

与“盐”相依

5月的运城,热意浓浓。站在运城盐湖岸边的高坡上,目之所及,一望无垠的盐湖又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美景。运城市民刘沛然说,到了盛夏季节,盐湖色彩更加亮丽,红似绸缎、碧如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块块调色板,非常壮观。

位于跨湖大道的中段,一块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石碑处,是盐湖的一处观景平台。站在平台远眺,池面辽阔。傍晚时分,这里成了人们唱歌跳舞、休闲纳凉之地,驻足观景的到访者多会拿出相机拍照。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中条山就是盐湖的命脉所在。”河东池盐博物馆馆长潘海珍说,运城盐湖位于中条山脚下,年复一年来自中条山的南风,可以将卤水产生的水蒸气不断驱走,同时促进卤水的波动,增加卤水承受阳光暴晒的面积,加快蒸发促进池盐结晶。

远古时期,舜帝巡视运城盐湖时曾抚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说是南风吹吧,可以带走我们的忧愁;南风来得真及时,可以带给我们财富。

“南风起,盐始生。”潘海珍说,南风指从中条山吹下来的落山风,也被称为“焚风”“薰风”。在空气下沉的过程中,每降低100米,温度就会升高0.6摄氏度,并且空气的相对湿度不断降低,所以这样的风非常炎热干燥,也只有这样的风才可以孕育成盐。《南风歌》反映的是河东盐池借助南风产盐的客观事实,概括了运城盐湖独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盐,是运城这座城市的基因和密码。“运城没有盐池的存在,就不会建城;而运城盐池没有运城这个城市,也难以统管。”在很多运城人看来,运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始终与河东盐池息息相关,可以说,运城因盐而兴、因盐建城、因盐得名。

运城,春秋时期被称为“盐氏”,汉时设司盐都名曰“司盐城”,元太宗因运城盐湖惠泽天下而赐名为“圣惠镇”,元末始建城郭名为“凤凰城”,后来又因“盐运之城”而最终更名为“运城”。位于运城市的河东池盐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与盐的不解之缘。历朝历代都在此设立机构,专门管理盐政,包拯、欧阳修等能臣廉吏都曾在此署理盐政。

运城盐湖有着4600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运城市河东盐文化研究会理事尹冰告诉记者,历史上,人类在产盐过程中把盐湖隔成一畦一畦的,因采用“垦畦浇晒法”产盐,运城盐湖被分成了大小、形状不一的小湖,星罗棋布。每块小湖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以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盐湖”的奇观。

河东池盐博物馆从事解说工作的支迎庆说,现在外地人来运城,他们都会推荐看看盐池,那里很美。“在运城人眼中,运城不仅是一座与盐结下不解之缘的城市,更是一座高颜值的盐运古城。”

永不“盐”弃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命脉和税收大宗,盐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宝”。相传,为争夺盐池,黄帝与蚩尤在此大战。在与盐湖相守的中条山里,始凿于西周初期的虞坂古盐道至今保存着盐运留下的车辙印。沿着盐池,还能见到盐池禁墙依势起伏的残墙断壁。到汉代,河东池盐就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河东池盐成为封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至今,在中条山北麓还有约8公里长的古盐道,青石路上深深的车辙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平陆县张店镇文化站原站长张合成说,从春秋时代起这条古盐道就是运城池盐运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废弃。

潘海珍说,运城盐湖早期制盐靠“天日晒盐,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到唐朝形成“垦畦浇晒法”,又叫“五步产盐法”,大大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在河东池盐博物馆,从一张唐代河东池盐行销图可以看到,当时河东池盐销往22个州府,辐射华北、西北、中原地区。唐代宗大历年间,河东盐池年税收约占全国盐利收入的1/4,全国财政收入的1/8。为防止盗盐走私,保护税收,唐朝时就在盐池周围修筑了禁墙的雏形——“壕篱”来保护盐池。从明成化十年(1474年)起,又修筑了周长116里的禁墙,主要是防止偷盗私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运城盐湖的保护与利用。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20世纪80年代开始,千年盐湖逐步停止生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无水硫酸钠等化工产品。在“80后”运城市民张凯的记忆里,儿时的盐湖周边有许多盐化老厂,冬天的时候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就在盐湖滩上铲硝,感觉这就是一个工业生产基地。

运城盐湖的无机盐系列和洗涤剂系列产品也曾辉煌一时。1996年,运城盐化局被认定为“中国最大的无机盐工业基地”。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产品在国内外受到青睐,奇强品牌日化产品连续4年位居全国销量第一。

但品种单一,再加上民营企业群雄并起等原因,这里生产的日化产品已告别了它辉煌的历史,但围绕盐湖的产业转型却没有止步。近年来,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任孙冬青说,现在盐湖范围内,除了用于展示古法产盐的一小块产盐区,将不再有任何工业生产。运城市副市长刁海鹏介绍,在盐湖的生态链中,卤虫是关键一环。卤虫吃湖里的杜氏盐藻,天上的飞鸟吃卤虫,鸟类的代谢产物等又反哺给盐湖,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体系。“卤虫作为生态养殖的一个项目,每年产值有2000多万元”。

“生态盐湖”

驱车行驶在盐湖北岸的滨湖大道,不经意间会被一处景致吸引——“盐化工业遗址”六个大字被彩虹色装点,背后的烟囱和厂房显得格外有年代感。

一位退休职工介绍,这里是原运城盐化元明粉分公司所在地,老运城人习惯叫它盐化四厂。如今,经过重新粉刷的外立面,新建的木质栈道、凉亭、绿地,以及高处的观景平台,见证着一个老厂区的绿色新生。

“千年盐湖正在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全域旅游转变。”孙冬青说,长期以来,由于运城盐湖资源丰富,大量乃至过度开采,工业污染、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对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

进入新时代,运城市坚持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减少工业开发、矿产开发,大力恢复“湖”的本来面貌,把运城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为盐湖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资源空间。

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2021年3月,运城市政府与山西焦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盐还湖、退城入园等工作。2022年5月,运城市收回了盐湖禁墙以内和盐湖周围汤里滩、鸭子池、北门滩和硝池滩的土地使用权。截至目前,已关停搬迁了盐湖周边工业企业15家,正在推进厂区实物核对、资产评估、建筑物拆除、遗址改造等工作。

与此同时,当地制定出台《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等,把盐湖治理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

孙冬青说,如今的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就是在原盐化局彩印厂的旧址上改建的。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一机构担负着多重职责,包括盐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问题研究,拟定区域内有关生态保护和修复及适度开发利用方面的规划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及文旅综合开发利用,区域内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对外合作、投资融资、人才交流工作等。

环湖绿化、水系治理、山体修复,随着生态修复治理的深入,盐湖的自然湿地风貌逐渐恢复,截污防洪能力有效提升。今天的运城盐湖,已成为创建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

运城盐湖经过近年来的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目前共记录鸟类大约205种,常见的有反嘴鹬、火烈鸟、天鹅、大鸨等,还有柽柳、芦苇、碱蓬草、蒿草、二色补血草、盐角草等特色植物资源30余种。

“近十年来,我们在这里拍到的鸟类种类越来越多,盐湖生态的改善无疑是吸引它们的重要原因。”运城市摄影爱好者张卫平说。

为了维护好治理效果、守护好候鸟栖息地,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成立了巡护队。“队伍由10人组成,不间断地对盐湖周边进行巡视,预防和制止非法捕杀鸟类、倾倒垃圾、乱砍滥伐等行为。”巡护队队员闫淼说。

在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的中条山盐池地质馆、生物多样性馆、中条盐池资料陈列馆等展馆,陈列有中条山和盐湖的动植物标本,还能看到盐湖中的卤虫、碱蓬草等特殊物种。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关妍说,中条山和盐湖生态系统多样性,需要我们加强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中条山和盐湖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2023年初,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和山西大学合作开展的盐湖生态环境本底调查与研究项目启动。“项目将为盐湖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郭东罡说。从中条山和盐湖的诞生,到各种古老而神秘的藻类,从一亿年前光合作用下的原始生态系统,到“七彩盐湖”的形成,以及火烈鸟、天鹅、大雁、黑鹳等鸟类的栖息习惯……多年来,经郭东罡编写和指导的关于盐湖生物多样性的著作与论文已有30余篇、近百万字。

可“盐”可甜

顺着滨湖大道,沿途绿植整齐有序,村庄焕然一新。在盐湖东南角的东郭镇蚩尤村,一条新建的“彩虹路”延伸开来,路边不时有骑行和自驾游爱好者经过。77岁的毛德清是一位“老盐化”职工,他平时喜欢在环湖绿道骑行。“在盐化工作了一辈子,没想到过去工作的地方能这么漂亮。”毛德清说,现在湖边植物茂盛,还经常看到水鸟从湖面飞过。

“经过的这条路也是盐湖的堤埝,是过去盐化工业生产时期的运输道路,如今已经从泥泞的土路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绿道。”紧邻盐湖的蚩尤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

对于盐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沿岸的村民更是深有感触。蚩尤村村民曹涑盛回忆,过去化工开采严重的时候,“遇到刮风的天气,沿湖的住户都不敢开窗户,芒硝的白色粉末随时就吹到屋里了。”

如今在盐湖周边村庄,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饭店、采摘园,吸引过路的游客驻足停留。

李杰是北京乡遇旅游发展公司的总经理,家乡就在盐湖北侧的刘范村,周边环境的改善、便利的交通等区位优势,促成了“乡遇刘范·民宿艺术村”的建设。

如今,这座村庄的部分业态已投入运营,包括民宿、露营、火锅、品茶等店铺,成功在社交平台走红。“背靠着中条山、面朝宽阔的盐湖,傍晚的风从山间吹过,在高处远眺七彩盐池,太惬意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李智慧说,一天前,他们从临汾来此开展团建活动。

“盐湖虽然停止了工业生产,但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仍然很多,特别是文化、旅游、生态资源的融合发展。”刁海鹏说,这几年,通过举办池盐文化旅游周、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盐湖逐渐成为市民亲山亲水亲自然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运城市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有70多万游客来盐湖观光游览,旅游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

“不仅仅要继续深挖旅游资源,下一步还要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孙冬青说。

几千年盐运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池盐文化,留下了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等为代表的文保单位和以“五步产盐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文化为代表的非遗传承。

河东盐文化研究所所长咸增强认为,对池盐文化的保护,要特别重视盐商、盐化工业的一些遗迹、遗址,因为它们所蕴含的盐文化元素正是运城特有的标识,是运城之所以为运城的重要历史佐证。

2021年6月,“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这一技艺又称“五步产盐法”,出现于隋末唐初,核心步骤包括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和铲出,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五步产盐法”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活化石”。

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在计划重新“拾起”这一古法制盐技艺,将其打造成一处旅游景点,让这项宝贵技艺传承下去。

荣光与未来

被揽入黄河臂弯里的运城,古称“河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流传着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的传说,留存有永乐宫、后土祠、解州关帝庙等历史遗迹,孕育出关羽、王勃、柳宗元、关汉卿等文武俊秀。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说,全市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数量超过了10个省份,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成立于2013年的运城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75件(套)。馆内的“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厅,从人类起源、中华文明的发展到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讲述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崭新价值。

从河南三门峡前来参观的游客杨波驻足在西阴遗址展台,观看这个荣获“百年考古大发现”的文物的简介。“没想到半个蚕茧和石雕蚕蛹,能为研究中国丝绸起源与传播作出这么大的贡献。”他赞叹道。

距今约4500万年的“世纪曙猿”化石,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西侯度遗址是我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到243万年前;荣获“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冶铜鼓风嘴,说明早在3600年前河东先民已开始铜的冶炼。

一个“盬”字,半部河东史。《说文解字》里讲“盬,河东盐池也”。在一张虞坂古盐道的照片上,展现了开凿于西周时期河东池盐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在距离运城博物馆6公里外,紧邻盐湖北岸,嵌入古城墙的河东池盐博物馆颇具特色。馆长潘海珍介绍,博物馆位于修复后的盐池中禁门遗址墙体空间内,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于2021年11月开馆。

河东池盐博物馆总布展面积3800平方米,主要展出以“盐文化”为核心的文物、雕塑等,通过盐池形成、历史演变、盐池产盐等内容,集中展示运城五千年的盐文化。

正在馆内参观的市民郭亚琴说,自己曾经是原盐化局彩印厂的一名保管员,从小和父辈就在这一片区域生活,见证着从工厂到博物馆、景区的变迁。“这是我第三次参观了,这次儿子从外地回来了,带他来看看,讲讲过去的故事。”她说。

潘海珍说,河东池盐博物馆专门打造了一处知盬学堂,举行了各式各样的研学活动。活动现场,20多位小学生在体验区,换上汉服,化身为一个个“小盐工”,亲自体验“拓印”“盐雕”的乐趣。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孩子们集体朗诵《南风歌》,琅琅书声回荡在展厅里。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魏飚 王皓   (据2023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