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孙玉良:推行零彩礼的石炳启遭到围攻?他就生活在农村,怎么就脱离实际了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3-3-6 11: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不说,我们的很多网民,已被不良社会风气击败,丧失了挑战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战斗精神,不知不觉中站错了队,在埋怨、牢骚中接受了社会不良风气,乃至替这种社会不良风气辩护了。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河间市大庄村党支党书记石炳启带来的两会议案,是在农村落实“低彩礼”,在此基础上提倡“零彩礼”,进行移风易俗工作。未料这条建议被推上“热搜”,正面评价的不多,吐槽这个人大代表“不切实际”、“不负责任”、“没有做过农村调查”的倒有不少。反对的人中,不乏“专家”,比如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就站了出来,代表“彩礼”一方说话,推出“适度彩礼”说,他所谓的“适度彩礼”数额是多少呢?一个家庭的一年可支配收入。比如按人均收入算帐,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是2万块,一个五口之家,10万块彩礼就是“适度彩礼”。

孙玉良:推行零彩礼的石炳启遭到围攻?他就生活在农村,怎么就脱离实际了

  10万块彩礼是不是“适度”,对于一些收入高的家庭来说,当然是适度的,或许还有点少。但如果对于一些收入低的家庭来说,这便是沉重的负担。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块,这个数字是不是真实的,我持怀疑态度。即便是真实的,也是很多穷人被富人平均了。比如我与马云“平均”一下,那我也至少是身价几百亿的富翁。如果一个农村五口家庭,上有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一个孩子需要抚养,至少就有三个人不挣钱,那就需要夫妻二人每年挣够10万块的“可支配收入”,否则就是拉了国家的后腿。

  网民们之所以反对石炳启提出的“低彩礼”和“零彩礼”,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站在“民俗”的角度,觉得“纳彩”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婚姻风俗,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不好撼动。所以“彩礼”是正当的行为,是符合民情的;二是站在经济的角度,站在女方的立场,觉得养一个女儿不容易,从幼儿培养到大学毕业乃至更高,花费的钱财何止几十万,有的家庭甚至达到了百万甚至更多。“低彩礼”或者“零彩礼”嫁出去了,太吃亏;三是站在社会男多女少的的环境下考虑问题,物以稀为贵,几个男人竞争一个女人,当然包括彩礼在内的经济条件便是取胜的“法宝”,是“硬通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提倡“低彩礼”、“零彩礼”、“适度彩礼”也不能阻止这种发自“本能”的竞争。

孙玉良:推行零彩礼的石炳启遭到围攻?他就生活在农村,怎么就脱离实际了

  在穷与富之间,富裕家庭总会占据先天优势,碾压穷困家庭。除非女方相中了穷困家庭的男青年是个“潜力股”,否则绝不对充优选劣;四是站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上思考问题,觉得高房价、高教育费、高医疗费才是压垮男青年无力娶妻生子的“新三座大山”,彩礼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在整个婚恋活动中占比较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人大代表们拿出“治本之策”,而不是仅仅在并不十分重要的彩礼上做文章。

  网民们反对的理由对不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正是这些所谓的“道理”,阻碍了移风易俗,客观上助长了“天价彩礼”的歪风邪气。我是站在石炳启这一边的,他绝对是一个心中有正能量的人,而且,他就生活在农村,谈不上脱离实际。他是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是我的河间老乡,能以村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小角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不用想都会知道做出了异于普通人的成绩。石炳启不只是大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是当地五个村的党总支书记,可见当地人民对他的无限信任。他的成绩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农村里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痼疾”,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20项村规民约,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在他领导下的农民是自愿放弃“天价彩礼”,而选择“低彩礼”、“零彩礼”模式的,并非强制。

孙玉良:推行零彩礼的石炳启遭到围攻?他就生活在农村,怎么就脱离实际了

  村子治理得好了,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很多好女子是愿意接受“低彩礼”和“零彩礼”模式嫁入大庄村的,公开报道的,大庄村18对新人结婚,10对选择“低彩礼”,8对选择“零彩礼”。这一移风易俗经验被河间市推广,4726对新人中有88%选择了“低彩礼”和“零彩礼”,这难道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好现象吗?

  石炳臣是一个从北京回到家乡的退休干部,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大校村官”。他也不是不“治本”,他先做的工作,是疏理社会风气,风气正了,才会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婚俗现象只是他做农村工作的“突破口”罢了。他用两年时间把一个班子涣散、矛盾频发的“后进村”变成一个“先进村”,这比任何一个只会说说道道的网民更“接地气”。他是一个好村官,好人大代表,有敢为人先向不良习俗宣战的革命精神,不为这样的人鼓掌加油,反而阴阳怪气地给他泼凉水,这对吗?不得不说,我们的很多网民,已被不良社会风气击败,丧失了挑战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战斗精神,不知不觉中站错了队,在埋怨、牢骚中接受了社会不良风气,乃至替这种社会不良风气辩护了。

孙玉良/文  来源:良评公众号
19405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