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旧耿国与新耿国——兼议古耿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力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2-12 1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耿国立于夏,约历470余年;续商朝,历554年。夏商时,耿为羸姓方国,历千年之久,谓之“旧耿”;公元前1046年,周克商之后,耿国原来的君臣,全部迁于他地,由周王室姬姓子弟取而代之,国号不变。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历385年。这一时期称之“新耿”(《晋国史》详载的“旧芮国”、“新芮国”,也以此分界而称之)。旧耿国和新耿国,历夏、商、周三代王朝,计1400多年,史称“古耿”。

一、周文王与旧耿国

周国与耿国,原先都是夏商两代的方国。到商王文丁(即太丁——纣王祖父)时期,太丁杀死商朝早先所封的周国牧师(方伯爵)季历。季历之子姬昌(下称文王)继方伯位。文王行仁政,倡德治;重农牧,裕民策;举贤能,拜姜相(姜尚——姜太公),使周国民富国强。孟子对此评述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拏(na)”。孟子所云文王实施的井田微税,仕官世禄,开放关贸市场与山林、津梁的民本政策和罪人重在教育的德治法度,使得周国日渐崛起。《诗经·大雅·灵台》赞曰:文王“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因此,周国国力强盛,文王声威如日中天。或因此,纣王将文王囚禁于羑(you)里(今河南汤阴县北)达七年之久。这期间,他夜以继日研编《周易》(即《易经》,简称《易》),专心“演易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卜爻”。故《史记》云:“文王拘而演周易”。因为多种原因,纣王将其释放,重新封为西伯爵,并授于“以得专征”权力。据《尚书大传》、《诗经·大雅》等史书载:文王在方伯位50年,前20多年,夯实了强国基础;被囚禁七年,研编了古今中外驰名的六经之首《易经》;在最后七年,击败西戎诸夷,解除了后顾之忧。又战胜了渭水下游诸国,扫清了周国东进道路上的障碍;解决了虞(今平陆县)、芮(今芮城县)两国,因疆域之争,斗而不休的矛盾,使两国和睦相住,并成为周的与国。耿、冀、郇等河东诸国,耳闻文王演绎易卜,繁商节税,倡耕津梁,国强民富。“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上下一派君子气派(《诗·大雅·绵》)。故此,耿国等叛商归附以文王为方伯的周国。史书载:“汉南诸侯闻之,归之者四十国。”此时,文王自岐山迁都沣水西(今西安市西南),营建沣邑都城,以此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大约在公元前1070年左右,文王自沣邑发兵,沿渭水向东前进,开始东征。在征伐崇(今河南嵩县)邘(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黎(今山西黎城县)等方国前夕,渡过黄河,住在商方国耿国疆域西陲,即今伯王村,屯兵练武,点将整军,筹备粮草,备战东进。文王在伯王村屯兵期间,耿、冀、郇、芮等国,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文王东进的粮仓和大后方。文王在伯王村,敬老慈幼,礼贤访民,嘘寒问暖,扶民耕牧,宣教《易经》,倡德行仁,众民尊为伐纣“受命之君”。文王在伯王村的点将台,解放初尚存。伯王村的“伯”,指商王所封的“西伯”,与耿同为商之方国;此时的耿国,称之“旧耿”;“王”是周初武王尊称其父为文王,为谥号。此时的耿国,称之“新耿”。伯王村民世代尊文王为神。村头建有文王庙,香火不息;树有《祭周文王文》碑,以500余字颂扬文王在西伯位半个世纪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行仁积德。至今,伯王村民德孝仁义成俗,遐迩闻名。文王以伯王村为基地,东征成功之后,又向南扩展势力,均获全胜。《论语·泰伯》云:此时的周国势力,“三分天下有其二”。这说明周国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此时的殷商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就在大功即将垂成之际,文王驾崩(史载文王有14子,也有云16子)。由于其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所杀,故由文王后立次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文王不仅为灭商奠定了基础,成为八百多年周朝的奠基者;而且也为奠基儒家思想开创了先河。伯王村的《祭周文王文》碑,赞颂文王是“道德楷模,民族精神,人格典范,华夏英魂”。文王行仁政,倡德治的思想理论、政策法律及其半个世纪的实践,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宝贵财富,成为后来的儒家政治理想的典范。他在商末创编的《易经》,是儒家最早的重要经典,比春秋时孔子编著的《尚书》;孔子校订的《诗经》;孔子删修的《春秋》等,约早400多年;他的仁、德理论与实践,比孔子弟子整编的《论语》,早约近500年。《易经》可谓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摘几段,举例说明:《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道”即“天人合一”。)“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刚柔交错(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等等。这就是说,现今广泛流行且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阴一阳”、“刚柔交错”、“仁义”、“崇德”、“天文”、“文明”、“人文”等,都源于《易经》。所以说,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始于文王,成于孔孟。《晋国史》谓《周易》“不但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而(且)是中国文学、史学、伦理、政治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周武王与新耿国

新耿国姬姓君臣,是姜嫄“脚下生神”之子孙。根据《史记·周本纪》、《国语》卷一《周语上》等诸史书载云:有邰氏之女、帝喾元妃姜嫄出野时,见一巨人脚印,悦而践之,怀孕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之;徙于林中,适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池塘冰上,飞鸟以翼复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之。因为姜嫄三次弃之未遂,故名曰“弃”。有名必有姓。“弃”应姓什么?窃以为,言之乃黄帝后裔,故姓姬,似乎偏远;随帝喾姓不宜;从姜嫄姓不可。于是,以代表女性的“姬”为姓。史书云:“弃为儿时,屹如成人。其游戏,好种植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尧举为农师,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姜嫄乃周族始祖母;后稷乃周人之始祖。后稷子孙世代在夏商为官。传到12代孙古公亶父,由幽(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史记》曰:“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此即商朝的方国周国国名来历。后稷15代孙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在今河南省牧野与商决战,周胜商亡,还师西归,在新都邑镐京(西安市沣水东)举行盛大庆典,正式宣告周朝建立,号武王。同时追称其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其祖父季历(古公季子)为王季;其父姬昌为文王。此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广封诸候。《左传》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荀子-儒效》云:“武王(在西伯位13年,在王位7年,其子姬诵继位,为成王,时年13岁)崩,周公(姬旦,成王之叔摄政),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史书曰:“周之子孙不狂惑者,即为诸候。”            


张俊祥/文
18592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