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古耿名都”,耿国——古中国在河津的历史标识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1-28 0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柴家乡山王村的村门楼上,镌刻着“古耿名都”四个大字,它是“古中国”在河津地域历史渊源的重要标识。

    “耿”是夏代皮氏部落邦国的一个乡镇,名曰“耿乡”,位在今河津东南柴家乡山王村一带。这里西濒黄河,中贯汾水,土地肥沃,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王柏曾说:“滨河之地,近古帝都、地壤土丰、民稠物饶是人所共趋的好地方”。商是一个有着频繁迁都特点的部族,汉张衡《西京赋》曰:“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之后,有五次迁都。《书》云“五迁厥邦,此其一也。”意指祖乙自相迁耿就是其一。

    祖乙,名胜,一作滕。商汤的第六代孙,中丁之子,商的第十四位君王。祖乙即王位时,商都在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相,地处卫河上游,卫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黄河泛滥,卫河就暴涨,相就常受洪水侵胁。为了摆脱水患,公元前1729年,祖乙便在境内选定今河津这个坐拥两河、雄居层峦、聚山水之灵气的生态宜居的耿乡,做了他的新都。这已是距今三千七百四十四年的史实了。

    祖乙带着他的臣民自相来到耿乡后,重用巫贤,使商复兴,耿乡华屋倍增、百业兴起、商贾盈途,渐趋繁华,变成了一个大王城。张光直指出“在人类社会的研究史上,城市的初现是当作一项重要的里程碑来看待的。”(《中国青铜器时代》)。耿乡,自祖乙迁来,变成了一国之都的“王畿之地”,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社会最庄严、最繁华、最神圣的“畿辅重镇”,它是河津地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国建都的城市。“对当时龙门大地历史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当时耿乡地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都永远镌刻在河津历史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上。”(杨孟东《郡县源流》)。

    河津东南10公里处的山王村一带,是殷商时期耿国的国都,史书上多有记载:《尚书序》载:“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盘庚宅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载:“(汾水)又西经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迁此。”《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耿邑,殷王祖乙尝都此”。《龙门志》载:“龙门山,本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境内。”《平阳府志》载:“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光绪五年《河津县志》载:“河津,古耿也,《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夏皆为甸服。商祖乙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晋国史》曰:“古耿国也是西周时的侯国”。《辞海》“耿”条觧:耿,古国名,姬姓或赢姓,本春秋小国,公元前661年被新崛起的晋国所灭,以赐赵夙,至赵献侯自此迁中牟。故址在今山西河津东南汾水南岸。这些史料都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时,耿国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大清康熙盛世山王村复建的村门楼上标识的“古耿名都”四个大字,闪烁着耿在河津曾一度作为“王畿”的品级和地位,是河津人的骄傲,是河津历史的荣耀。

    关于祖乙迁都之事,史书上也有不同记载,如《史记?殷本记》曰:“祖乙迁于邢”。“邢”有三种说法,一说在河南温县东,一说在河北邢台县,一说在山西河津县。吾考河南温县,周为温国,春秋时晋置温县,以温国名,公元前635年为卫国所灭,晋灭耿后才改邢为耿,故邢又读音为耿,非祖乙所迁之都耿乡;邢也是古国名,商为邢都,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名失传)在今河北邢台市,亦非封祖乙之耿国,排除以上两说,祖乙迁耿便是迁都于山西河津的耿乡了。

    耿都迁出也有不同说法。《通志·民族略》载:“契的后代汤建立了商朝,下传至盘庚时,国都自奄迁殷。”奄也是个历史名城,周置鲁国都,非商耿国都,不可信。杨孟东《郡县源流》中说:“祖乙死后,他的儿子祖辛将都邑又一次迁到了庇”(今山东郓城)。这话也不能赞同,因为《辞海》讲:“郓城是春秋时鲁国的古都邑。”非耿都也。更多的史料是说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自耿迁殷。如《尚书序》曰“盘庚宅殷”。《晋国史》曰:“盘庚自耿迁都到殷(河南安阳小屯村)”。河津光绪版“县志”记载:商祖乙自相迁此(耿)为王都,凡七世。又曰:“商自祖乙都耿,历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至盘庚迁殷,六世于兹。”这些历史记载都说明河津地域的耿都的存在不是只有祖乙一君,而是七君,不是祖辛迁徙于庇,而是盘庚自耿迁殷。迁徙虽是商部落的特点,但它徙耿之后,“知利而不知患,虽(汾水)数有水祸,时圮时坏而不悔者,政以厚利,夺其避患之心也。”(王柏语)。说明因水患,耿都想给外迁,可是因厚利又不舍得走。《书疏》郑康成曰:“祖乙居耿以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常圮焉,至阳甲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亳)”可是“民居耿久,宫室奢淫成风,故不乐徙,到了盘庚继位后,水患严重,奢风盛行,无法行政才迁都到殷”。王肃也曰:“自祖乙五世至盘庚兄阳甲,宫室奢侈,下民邑居,垫隘,水泉泻卤,不可以行政化,故徙都于殷”。之后,商也称为殷或殷商。

    公元前661年,耿国被新崛起的晋国所灭,赐给赵夙为采邑,《论语·阳货》载:“佛肸为中牟宰,战国赵献侯元年(前423年)自耿迁都中牟”。说明耿迁都于殷后,耿都赐赵夙至赵献侯迁至中牟,其间,耿都的都名还流行了238年,可谓影响深远。耿都遗址,后人称帝王村,到了清代又改称王村,民国后才叫山王村,为避讳帝王的“王”字,民间将王字的读音改称“栎”,山王村又称栎村。1964年,河津迁建县城,新县城的主街道命名为“新耿街”,第一幢高楼命名“新耿大厦”,极言“耿”是古中国在河津的标识。今山王村还遗留有耿国都城的中宫、金库、前城、后城和岸地(监狱)陵墓等遗址。山王村的西周墓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元月,山王村出土了一组三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鼎、盘和壶盖。李百勤专家鉴定认为,这些出土文物是西周第六代国君恭王繄扈赏赐给耿国重臣“中大师”的贵重器物,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耿国都城的遗物。(市博物馆存)

    华夏民族从三皇五帝始,就活动在河东大地,使河东地域的社会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我国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开始显现,河津地域由唐尧时期的部落酋邦到禹称王时分封为方国,再到周时由同宗姬姓执掌,变成了侯国,为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反映了河津地域在古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面貌。耿国国都遗址、陵墓及出土的遗物,加上史书上的文字记载,都证实了今山王村一带是“古中国”的一个“王畿”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古耿名都”,是河津历史文化的基因渊源。今山王村一带厚厚的黄土下,一定掩埋着古中国耿都的大量器物和遗址,等待着我们开发、研究和利用。

    耿国在河津兴于人和地利,衰于官腐天灾,启迪后人为政必须重视人文和生态的双文明建设,这是中国之道,是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在,首先应将古中国在河津的标识之遗址分布,绘成图,并在实地设标示牌,重点责任保护。其次研究制定出恢复重建的计划和措施,分期申报开发,转化成现代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河津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作用。

    (严志仁/文   作者系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津中学原高级教师)
18351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