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西王小花戏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1-23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景录/文

去年元宵节,应朋友之邀,我有幸一睹西王小花戏的迷人风采。

    西王是小花戏的故乡,也是汾河谷底最为热闹的文化村寨之一,全村多数人都会哼唱几声小花戏。其取材于民间,贴近农民生活、自编自演。因而,西王更有“戏乡”的美誉。

    清朝乾隆年间,流行于街坊邻里的俚曲歌谣达到鼎盛时期,经几代民间艺人的整理,形成如今进行演唱的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小戏种——西王小花戏。

    蒲剧是“小花戏”产生的前身,早在明代中期,西王村就有社戏。当时,流传杂戏、故事戏和蒲剧三种。为此,西王村有着每年“过三节”唱大戏的传统习俗,“三节”即:春节、元宵节和清明庙会。但最红火热闹莫过于元宵佳节,社戏的演唱规模又当属“小花戏”。往往在演戏前几日,人们接女婿、叫亲戚、迎亲家、接姑姑,那热闹场面可想而知。而西王作为“小花戏”之乡更有“小戏不演,大戏不开”的说法。小戏即小花戏,大戏即蒲剧。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三家社火在铁铳中开始上市,从而构成了“声声铁铳破春晓”的壮观场面。社火节目丰富多彩,有踩高跷、丑故事等,威风锣鼓响彻云霄,震撼大地。月上树梢,村里东社、西社、南社三家社火在各自的社戏舞台演出正酣时,有好戏者则在三社戏台前来回转悠,之后大加评论。这就叫“三头萝卜都要切,就看好戏数那社”。小时候,我在表弟的陪同下趁着皎洁的月光,打着晚饭油茶的饱嗝,像走马灯似的在三家社戏舞台前开始来回折腾,那情景一直珍藏在童年的记忆中。

    西王小花戏是西王村一幅“劳者歌其志,饥者歌其食”的生活画卷。清道光年间,南社文人翟全福编写的《卖黄瓜》《王二小赶脚》反映了西王村封建末期贫富不均的阶级矛盾,《摘酸枣》《走娘家》《李二娘研磨》等流传至今的四十多种小花戏则是西王村一部浓郁的民俗风情史。

    三百多年的西王小花戏在年年岁岁的元宵节度过,记录了一辈辈老艺人的精彩演艺,如今一批批小花戏新秀演员又脱颖而出。花鼓以小镲、铜锣、胡琴穿插其间,唱腔属曲牌体,一戏一曲,采取河津最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其唱词多合撤押韵。乐队由五人组成,演员两至三人。演出伴奏时,打击乐较多,唱时不打,打时不唱,弦乐伴奏很少。

    听,开台鼓响了,像三春细雨,似小珠落盘。优美的小花戏招来数十里百姓前来观看。带着浓浓乡情韵味的小花戏《订缸》正进入高潮:

    忽听得门环响,

    落了我的小木床。

    和前走几步,

    银镯子哐啷啷。

    ……

    西王小花戏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也曾登过大雅之堂。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剧目的《骂鸡》参加山西省民间艺术调演,获民俗唱腔二等奖。同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12年春节,山西电视台《寻找古老乡音》栏目组对西王小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进行专题报道。

    从此,西王小花戏走出古耿大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在人们尽情尽美地欣赏之中,新编小花戏《王婆夸富》《禁赌》《墙头记》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古老风韵的小花戏在三社戏台上演了。带着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责任感,西王人对小花戏灌注着这方热土的浓厚感情,小花戏必将演绎得更加多姿多彩。
18279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