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走近《董其武的故事》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1-11 1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津风采》利用两个月时间,连载了李忠厚同志撰写的《董其武的故事》,为弘扬河津人文历史搭建了平台,为广大读者走近董其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为河津人民研究近代人文历史文化,了解爱国名将董其武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作为一个《河津风采》的忠实读者,由衷地感谢《河津风采》编辑部。


  李忠厚同志能收集掌握董其武将军的大量资料,独出心匠,用朴素的文字撰写成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独立的小故事,反映董其武的传奇人生,很适合老百姓的口味,达到大众化、通俗化,可以说短小精悍,易读、易懂、易说、易传又不乏文采,没有一点粉饰润色、哗众取宠之意。故事内容翔实,文字简练通俗,每个故事的题目和最后概括的四句小诗虽说不是完美无缺,也不能因微瑕而掩其瑜,但把整个故事的眉眉眼眼勾画得玲珑剔透,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余兴未尽之感。我每期都连续剪报,汇集成册,收藏起来,这是我要说的概念性感受与体会。真正走进《董其武的故事》,实质性的感受与体会一言难尽,溢于言表,谨在我耄耋之年、耳聋眼花的情况下,凑合写一些感受与体会,表示对董其武将军的虔诚之心,不成敬意。


  我今年82岁了,原任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因我后半生着重研究河津党史,对《董其武的故事》情有独钟,加之,我老家在本市魏家院村,距离董其武的家乡固镇村和其舅家西卫村都不足十里地,都属樊村镇所辖。我小时候就听说,固镇村出了个大官叫玉盒子即董其武,长大后,由于过去整个社会文化落后和政治原因,在群众中,董其武的名字几乎淡出历史记忆,所以对董其武的印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说,对他的传奇人生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只是印象之印象而已。通过这两个多月阅读《董其武的故事》,我对董其武将军更有了深刻的了解。

 
  首先从故事梗概上讲,唐代龙门出了大唐骁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名垂千秋,近代河津又出了抗日民族英雄董其武,“率兵十万举义旗”功载史册,董其武从一个背炭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国家领导人,他的戎马生涯,传奇人生给世人留下光辉的一页。他身经百战,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兵起义,毛主席称为“绥远方式”。他起义前,蒋介石授予他“上将军衔”;起义后,毛泽东又授予他“上将军衔”。他八十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河津人民的骄傲,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子,可以说,董其武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同在,民族气节与日月同辉,因为他去世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的《董其武生平》中高度评价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和杰出的军事家。《人民日报》称董其武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中共及中央军委几位领导分别为董其武撰写了文章,都以大量的史料各有侧重地介绍了董其武将军不平凡的一生。


  其次对董其武将军有了深层次了解。董其武将军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才、帅才,一生大大小小参战290多次,作者李忠厚从中筛选有代表性、有独特性的战事,采撷了“中原大战”“奇袭板垣指挥所”,“固守包头”等十多个战役,编写成故事,其中的经典是他采用了“大水漫灌河套”“火烧指挥所”“水泼城墙”“**上膛拼刺刀”等奇特的战略战术,出奇制胜。每个故事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董其武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董其武将军率兵十万举义旗的“绥远方式”,是解放绥远的伟大战略,是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制定的解放全中国的“三种方式”之一,是当时最宽松、最优厚的一种与敌斗争方式。这一方式的基础,既来傅作义将军北平和平解放的前提,也来自毛主席、党中央对董其武将军的评估和理解信任,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解放起了很好的加速和推动作用,董其武的这一伟业已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董其武将军把河津人行侠仗义、直杠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全国解放后,为了落实起义人员政策,他倾注了大量精力。在历次运动中,对起义人员,他敢于质疑“洪洞县里没好人吗?”,特别是与一个政工干部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时,政工干部贸然提出“你不配当军长,不配戴上将军衔时”,他一把扯下衣领上的军衔和肩上的肩章,甩在桌子上,气愤地说:“这上将军衔是毛主席、周总理授给我的,我不配戴,请你把它交给毛主席吧!”这种粗犷豪放,直杠硬顶的性格,不正是河津山根底下背炭娃的冷漠子性格吗?他就凭着这种执着的诚心爱心,保护了一大批起义人员。


  董其武将军作风正派,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很多品德和行为都是称得赞颂和敬佩的。他和夫人姚勤修结发生活近60年,终身相伴,互敬互爱,白头偕老,不管旧社会还是新社会,在高级干部中都传为佳话。特别是在旧社会旧军队里,三个地方没有他的脚印,这就是妓院、赌场、大烟馆,在当时的旧军人中,能如此洁身自好,是难能可贵的。


  董其武将军在80岁高龄,终于实现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这是他几十年来对党孜孜追求的必然结果。其实,在1950年,毛主席第一次同他谈话后,他就萌生了这种想法。几十年来,他时时处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早已具备了入党条件和资格,但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份和地位,认为他在党外更适合开展统战工作。正因如此,许多党内同志都称赞他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总之,我走近《董其武的故事》,了解了董其武将军的传奇人生,每个故事情节,字里行间,无不渗透河津人的魂脉。每个动人的表述,无不深刻具体,淋漓尽致,一句话,看了《董其武的故事》,更加深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和感悟,对董其武将军更加敬仰。

  在中国近代史上,董其武为河津人民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支秉坤/文   原河津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18060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