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诗话桑落酒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10-12 0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明珠  万丽媛  杨应欣   编著

  我早就知道家乡山西永济出产的桑落酒历史很悠久,但当这厚厚的一摞承载着各朝代诗词的文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被惊着了。

  在如今茅台、五粮液、汾酒等众多名酒的光环背后,你很难想象永济这样一个晋南黄河边上的县级市,曾经诞生了中国最有名的烧酒,并引领中国酒业的潮流有千年之久。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来讲桑落酒的故事。故事的形式主要是诗词,讲故事的人当然就是写下这些不朽之作的历代文豪大家。

  读着这些诗词,我常常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恍惚之间回到了唐代的中都,走在宋代河东府的大街上,闻到了飘越千年的桑落酒香。

  太多优美的诗句,夹杂着桑落酒波澜壮阔荣辱兴衰的峥嵘岁月,使我也翻拣历史,思绪万千……

  为什么会是桑落酒?

  在古代,无论是《诗经》还是之后的各类文学著作,桑、桑树、桑林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始终体现着它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在《诗经》中,桑在各种植物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究其原因,除了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之外,还具有无与伦比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               

  自古以来,采桑缫丝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桑林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农业社会理想国的象征。有村庄处,必有桑林。由于房前屋后多栽种桑树和梓树,因此“桑梓”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孟子甚至将种植桑树上升为国策,他见了梁惠王、齐宣王都要说桑,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桑,还上升到法律层面,折断桑枝无异于翻墙偷窃,“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诗经·郑风》)。

  可见,桑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还代表国家,又体现故乡;既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又是精神世界的寄托。

  从远古到宋代以前,桑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蚕桑产地和栽桑技术的中心。可以想见,处于黄河中游的山西河东(今运城)中条山北麓,成片的桑树林连绵不绝,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此地能出产桑落酒,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桑落酒名字的含义或许并不局限于“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水酿酒,甚美,故名桑落酒”(明代镏绩《霏雪录》),它应该是古代中国桑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

  为什么会是永济?

  “酒品之乡,京师为最。”酒文化的起源属于华夏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定会出现在文明的核心区域。

  山西河东地区就是古本《竹书纪年》所称的“冀都”,也许是具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盐池”,以及其他优越的自然条件的缘故,尧、舜、禹、启都在“冀都”登天子位。现存的永济中条山“尧王台”遗迹,相传就是尧、舜、禹的“禅让”之地,至今仍有庙宇祭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三地均在晋南。蒲坂后称蒲州(今永济市),一直是河东的首府。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

  最早产酒的地方,一定要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富裕的粮食,有先进的技术,有市场需求,有消费群体。从尧、舜、禹时期开始就是华夏民族核心区域的河东地区当然具备所有这些条件。

  好酒是“种”出来的。

  酒的酿造需要优越的农业条件,需要有丰富的农作物和富裕的粮食。“先要咥饱,才能喝好。”河东地区自古就是粮仓,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河东历史上名酒层出不穷,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的名酒产区。

  不仅是白酒,中原地区最早的葡萄酒也出自河东。汉代从西域引入中原的葡萄最早就栽种在河东地区,从葡萄最早的名字“蒲桃”以“蒲”为名也可以看出端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蒲桃歌》:“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唐代李肇所著《唐国史补》记录了当时的16种地方名酒,唯一的葡萄酒即“河东之乾和葡萄”。一直到清雍正年间,运城《旧志述》还有描写当时河东的诗句:“向晚葡萄有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

  好酒是卖出来的。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兴盛于明清时期的晋中,却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河东。根据《易经·系辞》记载,当时河东地区就开始出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业交易活动。春秋时期的晋国就以“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国语》)为国策,推行“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史记》),终因盐、绸、铜、铁之利而称霸中原,以致晋南绛邑富商“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国语》),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铺排大得很。

  酒的流通需要便利的交通网络。隋代虽二世而亡,但就在这有限的岁月里,在河东地区修建了通济渠、永济渠、姚暹渠三项国家级水利工程,三渠均与山西面积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永济的伍姓湖相通。唐开元十二年又在永济完成了一个国家级重点交通工程——“蒲津桥”的改造:“铸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铁也,夹岸以维浮梁。”(《新唐书·地理志》)试想一下,唐开元年间,在黄河的第一座浮桥上,拉着一坛坛桑落酒的马车排成一大行,那该是多大的阵仗啊!

  可见,桑落酒出产在永济一点儿也不奇怪。

  为什么会是诗?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酒很珍贵,“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才会出产酒,礼,更是离不开酒。酒首先用于祭祀,所谓“天上人间酒最尊,非甘非苦味通神”;其次才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的饮品,这种特殊的消费群体使得酒成为一种特殊的饮料,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酒催诗兴”,自古以来,有多少喝酒的人成为诗人我们并不知道,但著名的诗人多数喝酒,这却是事实。因为有关酒的诗歌数不胜数,桑落酒更甚,难怪本书以《诗话桑落酒》为名。

  好酒是吟出来的。

  庾信的“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秋”,杜甫的“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这两句诗与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比毫不逊色,只是没有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而已。但庾信与杜甫比杜牧分别早出生了约300年和约100年。

  古河东大地,文学大家辈出,不知是否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桑落酒酒精的刺激。

  谁敢说因遭人诬陷诽谤而辞官返乡的河东绛州人王之焕,不是在喝了桑落酒后才登上鹳雀楼,望滩畴无际,观河山浩荡,激发出志存高远的情怀,从而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

  谁敢说蒲州刺史颜真卿,不是一边喝着桑落酒,强压心中的悲痛,一边研墨铺纸,在蒲州挥毫写下了文情并茂,有着“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呢?

  谁敢说行医世家出身的河东解州人关汉卿,不是在喝了桑落酒后舍家撇业,壮着胆子北漂到元大都,又壮着胆子写下了深刻揭露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现实的《窦娥冤》,从而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之一?

  谁敢说在山西任职的元稹不是在喝了桑落酒后才敢在永济普救寺翻墙与表妹幽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代元稹《莺莺传》)这首与封建礼教大相径庭的诗,元稹不喝酒敢写吗?大约500年后,谁敢说愤懑于**龌龊的王实甫,不是在喝了桑落酒后决定辞官,成为专业剧作家,写下了《西厢记》?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但绝不是在闲谝。这本书、这些人、这些诗确是真实的存在,其背后故事之精彩岂是我们所能编排的?

  桑落酒会再现辉煌吗?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历史就从未离我们远去。

  中国历史上白酒按地域分为北酒和南酒,经历过两次大转换:一次是明末清初北酒龙头的转换,另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北酒和南酒的转换。

  明代著名的品酒大师薛刚认为北酒远胜于南酒,对北酒赞赏有加,而对南方的白酒则极不认同,称其“庶几可饮”,感觉“几乎吞刀,可刮肠胃”。明代王世贞《酒品前后二十绝》中排在前几位的几乎全部是北酒,而且是山西酒,依次是内法酒、桑落酒、襄陵酒、羊羔酒(后来的汾酒)、蒲州酒、太原酒等。

  肇始于魏晋时期的河东桑落酒,从隋唐到宋,一直都是国家祭祀用酒、皇帝赏赐用酒、王公贵族宴客用酒,是名副其实的国酒、御酒。

  一直到清代,山西酒的代表——桑落酒扮演着北酒龙头的角色。所有的山西酒和其他北酒都纷纷效法桑落酒,这就是为什么山西酒和其他北酒都是清香型酒的原因。几千年来,桑落酒香一直弥漫在中国的北方大地上,一刻也没散去。

  因气候湿润、河湖广布、蒲草茂盛而得名的“蒲坂”“蒲州”,以“蒲”而名,不仅出产了最早的蒲桃、蒲柿、蒲酒等,还诞生了古老的戏曲——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蒲州梆子”的北上和东进,与当地文化语言和民间乐调的融合,产生了山西的“中路梆子”(现在的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文化如此,酒亦如此。

  晋商使山西酒得到更大的发展。随着明清山西钱庄票号的兴起,以桑落酒为代表的山西酒的配方、酿造技术,甚至是酿造技师被山西商人带到全国各地,与当地独特的作物、水质、气候等融合改进,演变为不同的香型,最终成就了南酒的崛起,并继而开始了超越。

  奇怪的是,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如今各色白酒都在争“原创”,抢“IP”,对自己的出身却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南酒都在与北酒撇清关系,北酒的历史也在改写。“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随着科技的发达,人能登月,但历史能改变吗?

  清香型酒的历史还在传承光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桑落酒的传奇,在清代末期戛然而止,徒留唏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月如此,桑落酒何尝不是如此。如今的桑落酒既参照了古方又融入了新技术,质量、口感均属上乘,正在重现昔日的辉煌。

  我们要承认,如今的宴请,除了吃喝,也是一个炫耀的秀场。有时候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与产品本身的性能无关,而是与社会文化和潮流时尚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不同的价格分层对应着不同的消费场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层次都有市场。

  各有各的光景,各有各的赛道。在中国面子消费这种刚性存在的社交场景中,有着厚重历史感的优质白酒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交润滑剂。喝有文化内涵的酒,这不正是桑落酒的赛道吗?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李白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李白之后的中国酒业更加兴盛,显然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只是酒文化越来越俗,却不幸被他言中。那些市值早已超万亿元的龙头酒企,并未造出万人敬仰的“酒圣”,也未写出脍炙人口的“酒诗”。“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实在是无可言传。

  市值可以超越,但文化是永远无法逾越的。

  既然无法逾越,为何不在觥筹交错之余,翻阅一下这本书,品咂一下这些诗,获得一种别样的感悟呢?

  往事未必如烟,何况有诗?

  岁月并不蹉跎,何止是酒!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一朵鲜花都不会错过资本的养分。

  我期盼着,桑落酒——这种流淌千年,经无数诗仙大咖锻造打磨过的酒,能重新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节选自《诗话桑落酒》吕益民先生序)
17689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