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这场婚礼,81岁新娘等了66年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16-10-26 14: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场婚礼,81岁新娘等了66年
 25日是抗美援朝6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白发苍苍的老人穿上军装,他要给自己的新娘一场真正的“婚礼”,在众人的帮助下,一场特殊的浪漫婚礼,圆了这位老兵最大的心愿。
  25日清晨,忠县双桂镇石宝村,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大伙乐呵呵地,邀约着要到何光英老人家帮忙。
  村口不远处,一栋两层小楼,便是81岁的何光英和老伴古臣坤的家。清晨薄雾笼罩,何光英换上红衣裳,跟往常一样,她照顾老伴如厕、穿衣,这一趟忙活下来,用了1个小时。
  轮椅上的古臣坤,如今83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换上了崭新的军装,他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已久的黄色盒子,打算佩戴上保存了一生的4枚荣誉胸章,迎接这场最为重要的仪式。
  中午11:18,在儿孙们的簇拥下,“东方红,太阳升……”古臣坤哼起了他最爱听的歌曲《东方红》。这场特殊的结婚仪式,几乎让全村人聚齐。没有浪漫的仪式,没有煽情的语言,仪式上,记录老人生活点滴的相片,看哭了不少乡邻,但何光英和古臣坤笑着,看着一张张记录彼此艰辛的相片从眼前晃过:无论春夏秋冬,何光英总是推着老伴,在村里行走,房前小道,轮椅压过的两道车辙已烙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
  古臣坤说,他拖累了老伴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她一场婚礼,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
  25日,在儿孙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老人圆梦了。
  两位老人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35岁的杜晓芹是石宝村的村主任,她说,在当地,两位老人的故事几乎人人知晓,在村里威望极高,“何婆婆是共产党员,年轻时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很能干,这个家再艰难,都由她一人撑了过来。”
  如今,老人的故事成了村里口口相传的佳话。在石宝村,逢年过节,总有人要去老人家里看看,有啥帮忙的,村里人几乎是随喊随到。
  村民成于菊与两位老人做了50年多的邻居,“我从来没有看见他俩争吵过,能做到何光英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老人严于律己的老党员作风,在当地也是人人称道,“几年前,古家大孙儿违规生育,老人知道后,亲自交了1.6万元社会抚养金到村委会;哪里有个灾、哪家有个难处,老人50元、100元总在出手相助。”
  相濡以沫60年他们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是一对丈夫当年执意要离婚的夫妻,也是一对扶持着走过一生,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的夫妻。
  这段故事,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16岁
  她穿着借来的衣服成了新娘
  何光英第一次来到邻村的古家是16岁。由媒人领着进门,在此之前,两人没见过。当天,她穿着嫂子借给她的蓝布衣,在长辈们的见证下,与古臣坤结为夫妻。
  1951年2月,沈阳军区到忠县征兵参加抗美援朝。听说要欢送新兵,村里专门安排了几名年轻上进的姑娘去给新兵戴“大红花”。
  “我做梦都没想到,里面竟然有他。”当年,12名光荣入伍的新兵中,何光英一眼就看到了丈夫的身影。怕妻子担心,古臣坤是瞒着何光英报的名。
  “那时年纪小,以为他去几天就回来了。”何光英说,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年。
  古臣坤走后,何光英陆续收到丈夫的捷报,由于表现突出,古臣坤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师团嘉奖。
  此后几年,何光英也成了古家的“顶梁柱”,干农活、持家务、待客接物样样做得有模有样。
  21岁
  她远赴成都找到残疾的丈夫
  5年后,古臣坤的战友从部队回来探亲,何光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找到战友家打探情况。
  “古臣坤出事了,残了!”战友告诉何光英,1954年3月的一天,古臣坤在防空洞蹲守时被掉落的巨石砸中,致使腰部严重受伤,落下一级残疾。
  战友告诉她,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古臣坤背上长了一个大疮,正在成都疗养院疗养。何光英决心出趟远门,要把已经残疾的丈夫找回来。
  1956年9月下旬,何光英忙完了家里的农活,安顿好老人,便启程前往成都。“那个时候去趟成都,比现在出国还难。”何光英说,交通不便,她步行6个多小时到达垫江,再从垫江坐客车到长寿,又坐船前往重庆,再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最后坐客车到达成都疗养院,整整花了三天四夜。
  那天,何光英以丈夫表妹的身份,出现在成都疗养院的病房门口,一眼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古臣坤。何光英这才意识到,丈夫这一辈子再也站不起来了。
  60年
  用一生时光和精力照顾丈夫
  本打算接丈夫回家,但何光英等到的答复却是“希望解除婚姻”。
  “我人都残了,哪能拖累她一辈子,当时我就想一辈子躲在疗养院,不回去了。”古臣坤说,两人就这样在成都疗养院耗了10多天,何光英提出要背着丈夫回家,她告诉他:“你是为党、为人民残疾的,是光荣的,不要怕。”
  最终,古臣坤心软了,与何光英一起,从成都返回忠县双桂镇。就这样,两人转了4次车船,古臣坤由妻子背着,回家了。
  回家休息一个月后,疗养院又派人将古臣坤接了回去,这一别又是3年。
  1959年10月,古臣坤坐着轮椅回到了忠县老家。这一次,他没有再离开了。
  50多年来,夫妻俩的日子过得平静,却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大伙说,何光英不容易,从一个漂亮的小丫头,熬成了白发老人,她用了一生的时光来照顾残疾的古臣坤。
  不过,在何光英看来,她是幸福的。“嫁给了他,我是他的妻子,他就是我的责任。”
  除了日常家务,何光英还得精心护理双腿瘫痪的古臣坤,照顾他的起居,应付甚至随时可能出现的大小便失禁。
  这些年,无论春夏秋冬,何光英的每一天都是固定模式:每隔两三个小时给老伴翻身擦洗;每天清晨、午后,推着老伴出门遛弯;走到哪,她都背着他进进出出……年轻时,何光英还得干农活,但每隔一小时左右,她就会放下活计,回家看看丈夫有什么需要。
  81岁
  她等来这场迟到66年的婚礼
  时光,就这样在相守中流过。如今,两人白发苍苍,由青年度过中年,迈进老年。
  83岁的古臣坤说,尽管残疾,但在老伴的精心照顾下,他的身体比不少人都硬朗,60年的不离不弃,他更记住了其中的艰辛。
  “5年前,她76岁,背着我去上厕所,回来上梯子时,一脚踩空,我俩都重重摔倒在地。”古臣坤说,好几分钟后,何光英清醒过来才去拉自己,现在她患有高血压,她最大的担忧就是会早一步离开,连累了儿孙。
  父母的相守,也让在艰辛中长大的儿子古顺涛,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成长。“小时候,小朋友们嘲笑我父亲是残疾人,但我妈告诉我,爸爸是为了国家才伤成这样的,他是军人,是全家人的光荣。”古顺涛说,随着年龄增长,他见证了母亲的不易,也更加懂得了对家人的珍惜。
  儿媳刘翠华说,刚谈朋友时,她就知道古家经济不宽裕,还有残疾的父亲,但她心甘情愿嫁到古家,就是冲着长辈们这份不离不弃的情感和严正的家风。知道父亲心存遗憾,当年家里条件差,没有正式迎娶婆婆进门,儿孙们便和当地政府一起,帮助老人办了这场特殊的婚礼,了老人一个心结。
  如今,大儿子一家远在外省打工,二儿子在忠县县城工作,两个孩子挺孝顺,都曾劝说两位老人与其居住。但何光英说,只要自己活一天,就照顾老伴一天,不拖累孩子。
1720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