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为什么选择“上衣下裳”

472 0
发表于 2022-7-16 12:16: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人类的服装不论多么复杂,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制:衣裳制、衣裤制、连体制。其中,衣裳制在中国古代最为典型。与现代作为衣物的统称不同,衣裳在古代是上下装的分称——衣在上,裳在下。

古代衣着相对简单,用一块巾状物在腰际围拢,就成了一条围裙,显然这样的裙装与“常”字的形意更加接近。由于“常”具有遮羞功能,所以必须穿着。这样一来,当“裳”“常”两字分化之后,“常”虽然不再指服装,但仍保留了“高频出现”“固定不变”等含义。

上下装分穿,是大多数民族的选择,但下装穿裳还是裤,则因生存条件和方式而不同。我们的祖先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把上衣下裳的衣裳制作为服装主流,是有其强大生活逻辑的。

衣裳制成为中国早期服装的主流形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气候原因。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会更自觉地选择穿方便散热的裙装;而在寒冷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利于保暖的裤装。今天的亚热带植被相比5000年前,已经向赤道方向回缩了600公里。也就是说,5000年前的中原地区比现在热,所以祖先们选择衣裳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下裳的主要功能是遮羞。

其二是技术原因。早期的面料粗糙僵硬,还可能带着毛刺,不适合贴身包裹隐私部位,所以多数祖先只穿围裙不穿裤子。即便在低温季节,也只是把围裙加长以便保暖,不穿合裆裤,免得把自己搞得太难受。

其三是生活方式原因。农耕民族经常在泥水中劳动,同样长度的裙装和裤装,一旦被泥水浸泡,穿裙装显然比裤装在行动上要便利得多。

还有人会说裙装更美,没错,从一些早期文物来看,古人的确存在这样的偏好。但是相比生存,文化是第二位的,审美首先由生活塑造。

(《中国青年报》)

16840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