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随笔] 父亲这辈子(散文)__杨启敖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6-16 18: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姐弟五人,大姐15岁送人当童养媳,二姐10岁给富人家当丫鬟,年幼的弟弟跟随母亲到坡上一户财主家当奶妈。为了活命,三妹生下来不久即被送到婴儿院,直到1975年才取得联系。

由于生活所迫,父亲13岁时背井离乡沿路乞讨,历时两个月走到了西安,经好心的同乡介绍到一家店铺当学徒“熬相公”。14岁时,他不幸丧父,丧事完毕,他告别了母亲又回到西安继续当学徒。

父亲头脑机灵、手脚勤快,深受商铺老板的喜爱,有空便教他识字、写字、打算盘。父亲刻苦努力,珠算提高很快,同时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很熟。那时候商店倒闭关门频繁,父亲先后在西安东大街菊花园、解放路同兴酱园等六七家店铺干过,虽多次面临失业,但由于他为人忠厚肯吃苦,得到多家店铺赏识,总算能谋得一口饭吃。

1947年,父亲经老乡介绍与母亲相识并结婚,组建了家庭。

西安曾办过扫盲夜校,父亲积极报名参加,认真学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公私合营,父亲在西安市煤电公司上班,1955年到商业局用借贷的120元买了一辆小平车,开始了替公司拉货转货的工作,艰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带着我和二弟,亲眼见父亲天不明就起床,拉着架子车从西大街装上一千多斤的货物,拉到解放路,有时送到大雁塔附近,一出门就一天不回家。中午饿了吃自带的锅盔,渴了喝凉水。

记得有一次,父母亲让我和二弟到街上买油条豆腐脑端回来吃。我和二弟边走边玩,回来时也玩,我把盛满豆腐脑的大碗顶在头上,走着哼着戏调子,没注意手一滑,一碗豆腐脑泼洒当街,碗也摔成了五六片。二弟笑着说:“看你浪得美,回到家怎么给爸妈交代哩?”我心里很害怕,回到家把事情和父亲说了,父亲让我俩端正站好,严肃地说:“碗打了没伤人还算是好的,你俩知道吗?这个大碗,爸要流半天汗才能挣来呀,以后小心点!还有这豆腐脑,都是农民流汗收下豆子磨浆做成的呀!”过了一会儿,父亲和蔼地说:“这回算了,下不为例。”我这才松了一口气,从此深刻认识到要珍惜粮食。

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带领母亲和全家回到故乡当社员。在农村,父亲一样勤劳肯干,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俭朴、淳厚善良、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

孝敬老人方面,父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祖父去世早,祖母一人支撑着这个家。父亲坚持每晚给老人送便盆、烧炕。早上起床后,也是先到祖母房间问候,晚上要等祖母睡下后才离开。

1972年,祖母85岁高龄,身体虚弱,整天躺在炕上。父亲听说人参大补,但贵得很。父亲想,好才贵,我们做晚辈的要尽心尽力、孝顺到底。后来,父亲骑上自行车到临猗县医院买了两支东北人参回来,两位姑姑给祖母熬着喝了好几天。

父亲为了培养我们热爱劳动、自食其力的习惯,经常带着我下地劳动。

有一次,父亲喂的膘猪出槽了,要拉到庙上食品站卖,他拉着平车,叫我骑着自行车。走到城东,有一段上坡路很陡很长,我要给他推车,他不让,说自己能上去。只见父亲慢慢地拉着车,先向右边斜着走到了路边后转身再向左边斜着走,走“之”字形。上到坡顶,父亲也不怎么喘气。父亲拉平车上坡的经验让我很受益,后来遇到上坡路,我自己也能不费力地上去。

父亲为人心地善良,正直宽厚,乐于助人,不求回报。1961年清明节前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在西安时交往的一个坡上朋友(我称呼为志新叔)和儿子来我家,说是看望父亲,其实是专程借粮来了。他说去年天旱年景不好,庄稼歉收,今年吃的粮食接不上,已断了,让父亲帮他借些粮食应急。父亲想了一下,便从自家不多的余粮中装了100多斤小麦。志新叔要给钱,父亲硬是不收,连续说了几句:“吃饭当急,你赶紧带回去吧!”

1968年12月,天津知青到村里插队落户,我们队分配了十人。这些城里长大的学生娃娃谁都没做过饭,也没有一个人会做。几个知青试着蒸馍,结果蒸了一锅死面疙瘩,吃不成。父亲知道后便带着十几个馍馍和母亲到知青处,手把手地教这些学生娃娃们学蒸馍。

父亲80岁那年,我们兄弟姊妹商量了一下,想给父亲热热闹闹过八十大寿以表孝心。父亲知道后当着我们的面告诫说:“你们不要筹备了,我一辈子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清贫生活,你们都是党员干部,要带头端正社会风气,从咱家做起,从我做起,把过寿的钱用到为村民办实事上比什么都好!”

16560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