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清代诗人蒲州吴雯(上)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6-11 1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诗人蒲州吴雯(上)

说起清代诗人吴雯,也有一个籍贯问题。吴雯祖籍奉天辽阳,在今辽宁省。但后来占籍蒲州,便成了蒲州人。蒲州今为永济市,所以吴雯可以说是永济人。但吴雯一家的实际居住地,是永乐镇彩霞村。永乐镇今属芮城,所以吴雯一家也算是芮城人。

吴雯居于永乐,和唐代诗人李商隐隐居地相同,后世合称他二人为“二仙”;吴雯善于作诗,其诗颇有仙气,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相似;吴雯的诗风,又与山西老乡元好问类似……总之,吴雯是清朝初年一位优秀的诗人,其诗作在当时的诗坛上颇有名气,也有一定的轰动效应。但在后世,吴雯的艺术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永济人、芮城人几乎都不熟悉这位优秀的诗人。只在近年来,运城学院孟肇咏教授等人积极整理吴雯著作《莲洋集》,又大力宣传吴雯作品的艺术价值,运城文化界才渐渐了解这位诗歌“仙才”。

坎坷不平的人生

吴雯(1645~1704),字天章,号莲洋,原籍奉天辽阳。

他父亲名叫吴允升,于顺治二年考中举人,出任蒲州学正,所以吴雯一家人随之迁到蒲州居住。当时吴雯虚岁虽然是两岁,但实际出生才几个月。“学正”是管理学校的下级官员,级别很低,只是个正九品,俸禄也很低,一家人生活颇为不易。但毕竟是个文化家庭,又从事文化工作,吴雯幼年的学习环境是很好的。

吴允升一边做官教学,一边继续努力学习考试,于顺治十二年考中了进士。但不幸的是,吴允升积劳成疾,在顺治十三年便在蒲州患病去世了。去世之后,朝廷的任命书才下来,任命他为河南临颍知县,但这个任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吴雯家境贫寒,人口又多。吴雯是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另外,祖母也还在世,加上母亲,共是七口人。他们想回故乡辽阳,没有路费,只好把户口落在蒲州,以后就算是蒲州人了。他们把家搬到离蒲州城较远的永乐镇,在李商隐隐居过的彩霞村居住下来。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永乐镇这边房价地价便宜一些,生活成本也低一些。

父亲去世时,吴雯才十三岁。家务由母亲辛勤照料,他则努力读书,读书之余也参与劳动。吴雯读书兴趣颇广,几乎读遍了父亲留下的所有书籍,内容包括六经三史、先秦两汉、唐宋元明诸书,也熟读佛典道藏等宗教书籍。只有一样,吴雯不喜欢当时的八股文,不喜欢科举制度。他考中秀才之后,就再也没能更进一步。

吴雯居住的彩霞村,有一条溪水,称为永乐涧水。因为晚唐诗人李商隐曾经隐居,自号“玉溪生”。后人便把这条涧水称为“玉溪”。吴雯仰慕李商隐为人,便自号为“玉涧子”。

康熙十八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召集天下名儒考试。吴雯被推举参与了这次考试,但没有考中。参加这种考试的人被称为“征君”,所以后人便用“征君”来称呼吴雯。

吴雯考试失利后,在北京城拜访了父亲的朋友梁熙、刘体仁、汪琬等,其诗才受到了广泛赞赏。特别是刑部尚书王士祯,他是当时的诗坛宗匠,名气很大,称吴雯是“仙才”“此非今人之诗也!”又替吴雯广为宣传。王士祯和大学士叶方霭在宫内值班时,向叶推荐吴雯的诗。叶方霭非常惊异,下班之后立即去拜访吴雯。大学士冯溥曾拿扇子请吴雯题诗,吴雯一挥而就,写了两首绝句,一时名满京师。

赵执信在《怀旧诗序》中这样描述吴雯:“拙于时艺,困踬场屋中。体貌羸丑,衣冠垢蔽,或经岁不浴,人咸笑之。然诗才特超妙。”说吴雯八股文水平不行,科举考试不利。相貌长得很丑,衣冠脏而破旧,又常年不洗澡,臭气熏天,人们都笑话他。但吴雯诗才特别超妙。

吴雯通不过科举考试,不能正式做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遇”。但当时的朋友长辈,也给吴雯提供了不少帮助。有朋友给吴雯提供了一千两银子当本钱,让他做生意,结果吴雯赔光了本钱,只好给人家做幕僚还债。还有朋友帮吴雯弄了个“贡生”身份,但吴雯并没有因此出去做官。为了谋生,吴雯后半生足迹遍天下,东出山海关,南下山东、江浙,西至湘楚,北折豫秦,但一直都没有发达起来。

康熙四十年,吴雯去天津访友,后来与王士祯在北京相会。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的吴雯,决定回乡隐居。他在今永济境内的郑峪口,买了一块地方,种了几百竿竹子,几株梅花,几株橘树,盖了一座草堂,称为“金鹅馆”。当时,家境还是很穷困,三弟四弟都早早去世,两个儿子也早早去世,留下一个孙子。他和弟弟吴霞二人,经常为赡养母亲而发愁。他笃信佛法,想持斋吃素,因为体弱难行,不得已又要吃肉,吃完了便忏悔不已。在街上看见卖禽鱼的,他总想买来放生,有时候实在没钱放生,回家后必然会叹息几天。康熙四十二年,吴雯八十二岁的母亲去世。吴雯哀伤过度,第二年夏天也去世了。去世后,家里没有银两,不能买棺安葬。正巧山西学使汪灏出巡运城,闻讯后捐助了三十两。吴家这才勉强办了丧事,将吴雯安葬于永济西南方向的姚温阡。

光绪八年(1882),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建“四征君祠”,以傅山、阎若璩、吴雯、范鄗鼎合祀。这算是清代对吴雯的最高纪念。

诗家的仙才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去做官,做官做得好,这就叫发达了。吴雯一生与“发达”无关,历尽了坎坷。但是他的诗作却受到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大家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

吴雯在其他方面,可能还有点孤傲脾气,但在作诗方面,却比较谦虚,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当时的诗坛大家赵执信喜欢批评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也批评过吴雯。后来,吴雯在北京遇见了赵执信,谦虚地说:“以前您批评过的,我都一一修改了。”说完,就拿出自己的诗稿给赵执信看。

所以,一贯严苛的赵执信后来也给了吴雯很高的评价:“千顷之波,不可清浊。天姿国色,粗服乱头皆佳。其乡自元遗山后一人而已。”

最欣赏吴雯的是王士祯,他评价说,汉魏以来两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只有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而已。清朝的诗人虽然很多,作者如林,但能够称为仙才的,只有吴雯一个。

吴雯去世后,他的诗稿被弟弟吴霞等人整理为《莲洋集》。吴霞专门带着诗稿到北京,请王士祯重新删改审定,王士祯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整理了一遍,大概只保留了十分之一左右。到了乾隆十六年,汾阳刘祖将《莲洋诗集》刻板发行,流通于世。因为删减太多,这个版本引起后人不满。到了乾隆二十九年,蒲州同知山东人孙谔从吴雯侄子吴敦厚那里得到了最初的《莲洋集》手稿,重新整理编辑。到乾隆三十九年,诗人翁方纲代吴雯侄子吴秉厚写了一段跋语,重新刻印《莲洋集》。乾隆四十四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吴雯的《莲洋集》入选,并由纪昀等人写了“提要”。“提要”认为:

雯天才雄俊,其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风。惟熟于梵典,好拉杂堆砌释氏故实,是其所短。

这段评价不算是太高,还直接指出了吴雯作品的缺点。笔者最近认真阅读了吴雯的部分诗篇,认为吴雯的律诗绝句等短篇诗作,确实有一种天姿高妙、气度不凡的神仙气息,而一些较长的古体诗,就显得不那么精彩。“提要”批评的堆砌佛家典故,可能指诗集中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就笔者见的少量诗篇来看,这种缺点并不明显。

描写故乡的诗篇

吴雯少年时代住在蒲州城,后来迁到永乐镇,晚年又住到永济的郑峪口,可能在永济市的其他地方比如王官峪也住过。他写过很多描写故乡的诗篇,以他精彩的诗笔,为我们河东大地增添了光彩。

答人

自卜条南旧隐居,

明星玉女对摊书。

门前万里昆仑水,

千点桃花尺半鱼。

诗中所说的“条南旧隐”,应该就是中条山南边的永乐镇。“明星玉女”用词极美,意义却不太明确,好像是指黄河对岸华山的两座山峰。后两句写得极有气势,道尽了家乡之壮美,几乎可以当作永济、芮城几个地方的广告宣传词。它是说,家门前的这条河水,是从万里之外的昆仑山流过来的。春天河流水涨,河面上飘着千点桃花,跳跃着一尺多长的鲤鱼。读了这两句诗,谁都想到永乐镇去住几天,体验一下春日黄河的“桃花汛”。


王振川/文
16516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