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在我们运城,也有范蠡寓居盐湖区陶村的美好传说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6-6 09: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传奇大咖。他从楚至越,从越入齐,在齐居陶,先为政,后经商,一路走来,美梦成真,留下了诸多辉煌。世人称誉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亦肯定他“三迁皆有荣名”。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他是事业上的最大成功者。

初识文种 联袂仕越

范蠡,字少伯,祖籍楚苑三户(今河南临漳)。范蠡早年满腹经纶,抱负远大,素有匡扶天下的大志。只可惜时乖命蹇,难以施展,他只能对酒当歌,浩叹佯狂。

文种时任苑令,他听说范蠡是位旷世奇才,欲派衙役持帖请其为友,衙役却说:“那人是个疯子,请他做甚?”文种笑而不答,躬身前往。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范蠡学富五车,名传荆楚,却从不自矜,更不示骄于人。他慕名礼拜善于经营的计然为师。“计然”虽非真名,但确有其人,是擅长计算名重一时的理财专家,据说老子也是他的学生。范蠡跟随计然学会了“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对商贸之道颇有心得。

后来,文种到越国当了大夫,就把范蠡推荐给越王允常。范蠡得到越王赏识,也被封为大夫。勾践继位后,头脑发热,不听范蠡之言,悍然出兵伐吴,结果大败,被越军重重围困于会稽越王城(今绍兴市东南),突围无望,插翅难逃。

当此生死存亡之际,范蠡劝勾践“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就是说,先认输告罪,再用金银珠宝贿赂越人,换取自由;如若遭拒,只能屈身为奴,以屈求伸,伺机东山再起。

事情果如范蠡所料,吴王夫差听从受了贿赂的太宰伯噽之言,答应让勾践入吴做人质。本来,勾践想让文种留在身边,让范蠡归国主政,范蠡却不避危难,坚持让文种回国,自己则跟随勾践入吴为奴。

忠心事君 功在社稷

勾践一行被羁押在吴三年,备尝艰辛,受尽凌辱。夫差让勾践住在父王阖闾墓旁的一座小石屋中,日夜为父王守陵。有时出门远行,就让勾践牵马跟随,甚至如厕时也让勾践左右侍候。勾践为了表示顺从,不仅事事听从役使,极为恭顺,还在夫差生病时,亲尝其大便,为其探究病因。

时间长了,夫差看出范蠡胸藏韬略,才识过人,便想将其招致麾下。

一次,夫差把范蠡叫到跟前,试探说:“贞女不为亡家之妇,贤士不做亡国之臣。你死跟着勾践为奴,能有什么好结果?还不如跟我当大官,尽享荣华富贵!”范蠡却不为所动,婉言拒绝:“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何言其勇。忠心事越,我心已死,还是让我继续尽为臣之道吧!”夫差见他如此守志,只好作罢。

苦熬三年之后,勾践一行终于被释回国。勾践不忘前耻,卧薪尝胆,砥砺前行,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荒无遗土,百姓亲附”,国库充盈,实力大增。

公元前473年,勾践尽出精锐之师,对吴发出致命一击。吴军一败涂地,王朝摇摇欲坠。夫差在绝望之际,派大夫王孙雒脱掉上衣,跪着请求议和。勾践心生恻隐,准备答应。此时,只听站在一旁的范蠡大喊:“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在范蠡的坚持下,勾践醒悟,拒绝和谈。夫差看到希望破灭,生存无望,遂自刎而亡。灭吴后,勾践挥军北上,邀约齐、鲁、晋、宋会盟于徐。周天子闻讯,派使者送来祭品,并册封勾践为侯伯,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急流勇退 扁舟入齐

灭吴称霸后,勾践论功行赏,封范蠡为上将军,委国政于文种。可范蠡却发现勾践另有心事。他跟随勾践几近二十年,深知其心胸狭窄,猜疑多变,只可同患难,而不许共富贵。更何况他与文种位崇爵显,功高震主,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难免遭遇不测。于是,他便决定急流勇退离开是非之地,远走他乡。

临行前,范蠡给勾践留下一封信,信中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入吴为奴,臣就该死,之所以苟活至今,完全是为了替越报仇雪恨。如今国仇已报,我亦死而无憾了。”接着,他又暗中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生性多疑,你我面临危险,还是趁早离开为好。”可文种却不相信勾践会恩将仇报、卸磨杀驴,结果被勾践找借口赐死。

范蠡乘一叶扁舟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号“鸱夷子皮”。他在齐国躬耕海畔,营运盐业,几年内就积累了万贯家产。齐国国君对他的智慧与能力十分欣赏,想请他出山入朝,做齐国之相。但他认为“居家至千金,居官至卿相,属布衣之极。久受尊名,身心难安,不祥。”于是,他将家财尽散亲友,挈妇携子,悄然离去。

择地而商 三迁至陶

一路逶迤,辗转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范蠡发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系南北商贸通衢,且又远离政治旋涡,极具经济发展潜力,便停了下来。

在这里,范蠡从耕畜起步,运用老师计然教授的方法,辛勤操持;又看准时机参与贸易活动,没多久就又累财巨万。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尊奉他为财神。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想发财致富,过上好日子,因此对“财神”尤为敬重。“陶朱公”由人而神,从山东定陶“飞”到了全国各地。

在我们运城,也有范蠡寓居盐湖区陶村的美好传说。

猗顿原系鲁国人,祖辈耕耘,以农为生,却过着“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贫苦生活。为了改变入不敷出的窘况,他慕名去找陶朱公请教。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即要想富搞畜牧。

猗顿闻教,茅塞顿开。为寻找理想的养殖场地,他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猗氏(今临猗)王寮村,“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他看到运城盐湖资源丰富,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富比王公,驰名天下”,几与陶朱公齐名。同为山东老乡,皆至山西运城发展,且各领风骚,各铸辉煌,也算是历史上的一桩美谈。

散金探子 料事如神

范蠡是否在运城陶村定居过,因缺乏史料支持,尚存疑义。而他久居山东定陶,却有据可考,不成问题。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详细记叙了范蠡在定陶散金探子的事迹。文章一开头就说:“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第二个儿子)杀人,囚于楚。”

杀人偿命,法不可赦。但当时楚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拥有千金之家的儿女,即使犯了死罪,也不能暴尸街头。因此,范蠡决定让小儿子携带巨金,前往楚国料理二儿子的后事。可谁知大儿子在母亲的支持下,非去不可。范蠡无奈,只好应允。

按照父嘱,范大公子到楚国先拜见了名士庄生,并拿出巨金,请他从中周旋。庄生与范蠡本是好友,又受楚王器重,便在楚王面前设词开脱。恰逢楚王准备大赦囚犯,范大公子探知这个消息,自思弟弟性命无忧,便去庄生那里要回了巨金。

庄生本来想在事情办成之后,再将巨金如数退还,现在看见范大公子如此行事,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便又去楚王那里说道,强调对杀人凶犯绝不能心慈手软。结果,楚王在大赦之初,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掉了。

对于这件事的后果,范蠡早有预料。他说自己当初之所以要让小儿子去办这事,是因为小儿子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视金钱如无物,重事而轻金,一定会把事情办好。而大儿子经常跟他辛苦打拼,知道金钱来之不易,往往吝金坏事。这次事情办砸了,对他也是个沉痛的教训。

对于范蠡散金探子之事,因与现代法制精神相悖,一定会有人认为有失风范,不可效尤。但须知那是过往的历史,事情就那么发生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塑造人物,苛求历史。更何况范公本意并非欲“以金买法”去“捞人”,一个“探”字,表明了他只是想探明消息,处理好儿子的后事而已。

赵战生/文
164602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