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郭璞《游仙诗(其二)》赏析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15 1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蝶沁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栋梁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郭璞为晋朝南渡之际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博学多才,讷于言论而妙于词赋。他有游仙诗十四首,文藻意象俱美,“彪炳可玩”,在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行的当时,显得不同一般,十分突出,是为他诗歌的代表作。“青溪千余仞”诗,为其中第二首。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中二句,后六句。每一段都提出了一个人物,或仙或隐,亦仙亦隐,作为诗人所怀理想的象征。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青溪”不是水名,是山名,指坐落在荆州临沮县(今湖北省当阳市西北)境内的青溪山。山名“青溪”,令人想见其泉水百注、草木丰茸的秀丽。高千余仞,又极言山峦的高大深邃。郭璞到过临沮,青溪风光给予他不能磨灭的印象。山东又有清泉,泉侧有道士精舍,这尤其触动了诗人欲高蹈弃世的情怀,在他眼中,这座精舍格外显得美妙:“云生栋梁间,风出窗户里。”风起云涌,本是山间景致的一大特色,而今,云气乃蒸生于精舍的栋梁之间,岚风也竟是由它的窗牗门户中吹出来的,精舍便与四周的山水风光相沟通,融合为一体了。风云变幻,又常能给人以缥缈欲仙的感觉,精舍之间有云生风起,使实在的屋宇也似着上了仙气,虚幻活动起来。如此幽秀的风光,如此精美的屋宇,其中所栖息的是怎样一种人物呢?“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据说,战国时代有豪士王诩,隐于鬼谷,自号“鬼谷子”。因此鬼谷子又可作为一般隐者的通称。王诩是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老师,极有学问,又富谋略,一些传说又在他隐士的面目上涂抹上一层“真仙”色彩,于是成了位亦隐亦仙的人物。郭璞将这样一位人物置于雄伟秀美兼而有之的青溪风光之背景前,热情贯注地描绘了自己所憧憬的理想境界。然而,这一理想是游仙?是隐遁?一时尚难以断言。

“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颍水,源出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东南流入淮河。传说远古时候有高士许由,尧禅让天下于他而不肯有,就隐遁在这颍水北岸。水北曰“阳”,颍阳之名,后来成了许由一流高士隐者的代称。许由既遁去之后,尧又召他为“九州长”,许由以为“其言不善”,便洗耳于颍水之滨,以示决不能听从。这“洗耳”之举,以后也成为隐者高尚行为的一种指代与象征。许由是传说与历史之中弃世最为彻底干净的一位真隐士,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歌颂。身处乱世的或者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着“高步追许由”的心思。在郭璞此首诗中,用了形象化的诗歌语言将这一意愿表达得十分明确和强烈。他踮起脚来,企慕那不可企及的高尚形象;他又铭记住了“洗耳”的故事,走近河边,便联想到许由这一高洁的行为。读诗至此段,可知诗人确乎是一位有志于山林间栖隐者。

“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西方之风名阊阖风。风行水上,使原本沉静的“潜波”,被吹起了层层的鳞纹。这个美丽的意象微妙地唤起了人们某种期待之感:也许,随着这一点儿细小的变化,有某种极不平常的事物将要出现了。果然。“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风来波起,引出了一位绝美的神女。她从水中来,是水之神,也是屈原《离骚》中所歌咏的洛水之神宓妃。著名演员顾视诗人而笑,似乎十分钟情于他;而著名演员的美貌,在这启齿一笑之中最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由齿之美赞人之美,是传统诗歌艺术的一种古老手法。著名演员顾笑有情,诗人也有心交接,但是,“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离骚》已经提到了蹇修:“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配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可见蹇修是个善于为媒的角色。只是因为宓妃虽美却骄傲无礼,这才使骚人后来放弃了她而改求别人。郭璞诗中活用了《离骚》的故事,说诗人之所以未能求得著名演员,是由于方今之时,找不到如蹇修那样的好媒人,那么,还有谁能够负起这一使命来呢?此一段,叙欲与神人交接而无由可达,栖隐之趣又渺,游仙之味渐浓。

郭璞游仙诗,归趣究竟何在?在游仙?还是在隐遁,而假游山之辞以委屈道出?抑或是同于魏晋之际阮籍的《咏怀》诗,将真意隐在大量的比兴和象征的意象之后?确实,不论游仙还是隐遁,都仅仅是它的表层结构,正如前人所言,郭璞是“亮节之士”,“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因为郭璞精通卜筮,《晋书》本传记载有他许多的神机妙算,俨然是一位洞察天人之际的巫师。其实不然,郭璞只是善于分析政治形势,极聪慧有远见的一位知识分子。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得透彻,抱着悲观的批判的态度。他又以为自己身处乱世,受制于人,将不免于患,因此否定朱门而向往山林。青溪在荆州,正为大将军王敦谋反,而郭璞极言成败以劝之,终为王敦忌杀之地;作“青溪千余仞”诗时,诗人对于形势的危乱不会没有一点察觉。虽然诗心深隐,不得达诂,但是,无论游仙求长生,还是栖隐求清静,总之诗人渴望远离这乱纷纷的人世,找到一片清静的乐土是无疑的,然而,这条道路由于“蹇修时不存”而无法走通。笼罩全篇的是这种渴望和渴望无法实现而生的深深惆怅。

16278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