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黄河战事_黄河晋韵(下)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5-13 11: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战事

黄河为山西之襟带,是山陕两地之间的天然界河,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数千年历史上,黄河两岸战事不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许多发生在黄河两岸的重大战役,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晋黄河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为了争霸中原,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不断挑起战端。公元前645年,秦晋在风陵渡附近发生了“河曲之战”。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军在今陕西韩城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不但失去了河西之地,更使秦国一度占有河东部分地方。公元前627年,晋军南渡黄河,在崤山伏击秦军,大获全胜,晋国由此遏制了秦国东进中原的企图。公元前615年,秦晋又在风陵渡附近发生了“羁马之战”。

◆秦魏黄河之战 战国前期,魏国向外扩张,向西渡过黄河,占领河西之地。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攻克秦国河西的临晋(今陕西大荔县)、元里(今陕西澄城县)。次年,吴起再次率兵伐秦,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华县)。魏国设立西河郡,吴起经营西河27年,秦军不得东向。后来秦国崛起,魏国不但割让了河西,黄河东岸的皮氏(河津)、汾阴(万荣)、蒲坂(永济)也经常受到威胁。

◆曹操与马超潼关、蒲坂之战 211年,双方的军队在潼关相持多日,曹操暗中派徐晃率4000人从蒲坂(即蒲津)渡口过黄河,在河西扎营,接应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徐晃西渡成功,曹操大军从潼关渡河北上风陵渡,又从蒲坂西渡黄河。大军西渡后,部队的粮草都由河东地区供应,史称“军食一仰河东”,蒲坂渡口又成为繁忙的军需运输码头。曹操在风陵渡和蒲坂,搞了一个漂亮的大迂回,战略部署堪称完美。

◆东、西魏潼关、蒲坂之战 537年,高欢陈兵蒲坂,想趁西魏在长安立足未稳之际,一战而消灭之。高欢在黄河上建造了3座浮桥,摆出了大军过河的架势。经验丰富的宇文泰看破了高欢的战略意图,先在潼关袭击了高欢的部将窦泰,东魏夹击西魏的企图破灭,驻扎在蒲坂的东魏大军只得退兵。西魏的军队过河追击,高欢反落了个损兵折将。

◆北齐、北周的河防 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北齐军力强大,北周常常怕北齐大军西进,每到冬天,就派兵守在黄河西边凿开冰凌,以阻断交通。武成帝高湛即位后,北齐朝政逐渐混乱,国力衰弱,每到冬天,变为北齐军队在黄河东边凿冰,防备北周军队入侵。

◆唐初蒲州之战 617年农历八月,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南下。九月,李渊率军包围蒲州。蒲州城高险峻,唐军久攻未克,只好先渡过黄河,向长安进发。从617年九月到620年正月,历时两年多,经过多次劝降、数度换将,唐军才拿下蒲州城,李渊专程到蒲州视察。

◆郭子仪收复蒲州 “安史之乱”爆发后,今山西大部为叛军占领。郭子仪认为蒲州地处长安、洛阳之间,从蒲州出兵占领潼关,可切断两京叛军之间的联系,然后两京可图。郭子仪指挥唐军从今大荔县渡河东征,先收复蒲州,接着收复安邑,南渡黄河,收复陕郡、潼关。在收复河东半年之后,唐军先后收复两京。

◆唐末蒲州之战 880年,王重荣据守蒲州,连败黄巢的起义军。882年九月,驻守同州(今大荔)的朱温向王重荣投降。不久,驻守华州(今华县)的起义军将领也向王重荣投降。唐军不战而收复同州、华州两处战略要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唐军以蒲州为大本营,用了两年多时间收复了长安。因为蒲州的拱卫作用,唐王朝又延续了20多年,驻守蒲州的军队从此被称为“护国军”。

◆后汉蒲州之战 948年,驻守河中(蒲州)的护国节度使李守贞、驻守永兴(今西安)的赵思绾、驻守凤翔(今宝鸡)的王景崇联合起来反叛后汉,郭威奉命赴蒲州平叛。三路大军分别从茅津渡、风陵渡、蒲津渡进入河东。郭威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又组建水军在黄河岸边守候,防止敌军偷渡。经过一年多的围攻,叛军粮尽力竭,汉军发起攻击,攻克蒲州城。

◆金元蒲州之战 金朝末年,蒙古大军南下。黄河之滨的蒲州城因形势险要,成为金军和蒙古军队争夺的焦点。从1217年前后金军第一次焚烧蒲州城开始,到1231年金军彻底从蒲州败退,十余年间,蒲州城在金军和蒙古军队之间数易其手,最激烈时,8个月内四易其手。蒲州城饱受战火摧残,不但城楼被烧毁,古城附近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和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黄河浮桥都被焚毁。

◆明代中期的偏关、河曲河防 弘治十四年(1501)以后,蒙古鞑靼部经常进犯晋西北,偏关、河曲临黄河,焦家坪、娘娘滩、羊圈子等地,“皆套虏渡口,往来蹂践,岁无虚日,保障为难”。终明一代,河曲楼子营等地的戍边官军白天目不交睫、夜晚寝不贴席。

◆李自成大军过龙门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正月初八,李自成率领50万农民军,从龙门古渡过黄河,取道山西,一路北上,先后攻陷平阳、太原、忻州、代州、宁武等地,进军大同,直逼北京。

◆捻军东过壶口 1867年12月,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率6万军队准备东渡黄河。恰逢朔风大起,黄河突然结冰,捻军由陕西宜川县壶口踏冰过黄河,在壶口瀑布之南的七狼窝渡口上岸,突破清军的黄河防线,攻克吉州(今吉县)、乡宁、绛州等地。

◆红军渡河东征 1936年,红军渡河东征,转战山西50余县,扩大红军8000余名,发展了党的地方组织,在山西播下了革命火种。2月20日,红15军团从北起绥德县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在山西石楼县贺家凹、中阳县三交镇登岸。3月,红28军在兴县罗峪口登岸。5月初,红军分别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渡过黄河,返回陕北。

◆禹门口保卫战 1938年12月20日,日军企图偷袭禹门口渡过黄河。中国守军第61师两个营从陕西东渡黄河,在师家滩登陆,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经过血战,在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此役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日军进犯大西北的企图。

◆抗战期间的河防保卫战 抗战期间,日军企图从山西强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千里黄河防线,打击日军的侵犯,成为黄河两岸军民的主要战斗任务之一。在1938年到1942年的河防保卫战中,八路军河防部队在碛口、孟门、军渡、柳林镇、马头关等地多次击溃日军的进攻。抗战期间,保卫黄河就是保卫陕甘宁边区,就是保卫大西北,黄河防线的安危事关民族存亡。毛泽东曾面对黄河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蔑视一切,但不可以蔑视黄河。蔑视黄河就是蔑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诗韵

黄河既是一条历史的河流,也是一条充满诗韵的河流,仅在黄河晋南段,就有歌咏黄河的佳作无数。“咆哮万里触龙门”,尽现黄河磅礴之势;“蒹葭苍苍”,略展黄河柔美之态。

《诗经》中就有一些描写山西南部黄河的作品,《魏风·伐檀》有“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等诗句,是对黄河之水的细微观察和赞美。《魏风·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彼汾一方、彼汾一曲”,应该是对汾河入黄口的景色描写。《秦风·蒹葭》写到秦晋之间的黄河之滨湿地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汉元鼎四年(前113)秋天,汉武帝到汾阴县祭祀后土。在完成祭祀后土的仪式之后,汉武帝泛舟于河、汾之间,同群臣欢宴于船上。极目四望,秋风萧瑟,草木落黄,鸿雁南归。武帝即景生情,吟唱了千古流传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后来在河东写黄河秋景者颇多。

蒲州居河山之胜,登上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西望华山,因而吸引了众多诗人观览题咏。因为歌咏鹳雀楼的作品很多,当时还专门出了一本《河中鹳雀楼集》。在唐代歌咏鹳雀楼的诗作中,以王之涣、畅当、李益、司马札的诗最为有名。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极写蒲州河山之胜、鹳雀楼之高大。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则是一首怀古之作,兼有思乡之意。司马札的《登河中鹳雀楼》:“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是写景兼抒怀的诗作。前四句写登高望远所见的千里山河,后四句发今古兴亡之叹。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名气最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不凡的胸襟抱负,寥寥数字,山河如画,大海在望,气势千里,具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在唐代之后,黄河之滨的鹳雀楼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化符号。宋代诗人陆游《杂感》:“一樽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何日群胡异种尽,关河形胜得重游。”陆游在诗中,把黄河、鹳雀楼作为中原河山的代表。

蒲州的河山形胜,也是诗人关注最多的。韩愈的《条山苍》:“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山水相映,动静有致,条山之苍、河水之黄,山之静、水之动,宛如一幅雄阔的山水画作。唐代李山甫《蒲关西道中作》:“国东王气凝蒲关,楼台帖出晴空间。紫烟横捧大舜庙,黄河直打中条山。”描写了蒲津关附近的山河形胜与名胜古迹。明代杨博《河中形胜》:“秦晋相望鸡犬闻,黄河一派就中分。西连仙掌明初日,北接龙门起暮云。”清代王士祯《中条山下作》:“中条初日上,岚影变朝昏。芳树重重坞,流泉曲曲村。河流趋砥柱,山势锁关门。”都是描写河东山河之胜的佳作。

古代有不少县城都临河而建,王维的《登河北城楼作》,就是一首描写黄河古城河北城(河北即今平陆县)的诗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这首诗是典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把云雾作为全诗的背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感觉。高高的城楼、宽阔的黄河、苍翠的青山、西下的落日、岸边孤舟上的渔火、水鸟相伴的归舟,真是一幅无比动人的山城黄河夕照图。

歌咏黄河龙门的名诗也不少。李白诗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绘了黄河在龙门激荡的磅礴气势。明代薛瑄的《禹门》:“连山忽断禹门开,中有黄河滚滚来。更欲登临穷胜景,却愁咫尺会风雷。”写出了黄河在禹门口的奔腾之状,首句的一个开字,当年大禹治水、黄河出龙门的情形跃然而出。清代魏源《龙门》:“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架空腾雪浪,夺隘战乾坤。南北中条划,地天人力尊。如何开辟久,元气尚浑浑。”把黄河冲破重重险阻,在龙门的排山倒海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黄河流域各省中,山西处于黄河几字形大拐弯的臂膀里,兼有南北向、东西向的河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山西的黄河文明既处于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区域的过渡带,又处于北部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过渡带,东西南北的文明在此交汇,形成了历史时期山西地区绚丽多彩的文化。

黄河晋韵,韵味无穷。

李广洁/文
16261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