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文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河东人物
›
清代山西“三探花”之一王文在(稷山)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文化学者]
清代山西“三探花”之一王文在(稷山)
759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2-4-19 19:35: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号杏坞,(今运城市)稷山县坞堆村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咏《千家诗》百首,11岁能背《三字经》,12岁能写八股文,24岁科试第一名,29岁保和殿复试第一名,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居一甲,钦点翰林院编修,1874年政历湖南大主考,1875年授湖北学政。
自中探花后,主要从事
教育
工作,先后主讲河津文清书院、河东书院以及晋阳书院、令德堂书院十余年。院中中试者每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其主讲声誉在全省和陕西影响很大。其间,文在曾写有不少散文、诗词和对联,而书法笔功尤精,连慈禧太后也赞其“文冠七品,笔压三班”。
时至今日,坞堆村门楼也以“探花故里”命名。
对父母孝敬有加
王文在自幼孝敬父母,每从学中归来,看到母亲在灶房忙碌,就立即下厨帮忙;平日居家,三安必问;高中探花后,每逢省亲归里,母饭必自端,母衣必自洗,母室必自扫,母溺必自取,母药必自尝。
为了给母亲过好七十大寿,王文在还专门建了一座新院,亲笔提名为“壶中”。
他受命云南大主考后,携母亲一同上任。考虑到母亲生来胆小,怕母过河受惊,便提前密令地方官员收集船舟,首尾衔接,桥板两旁,青布幔严,使老母看不到汹涌波涛,不知不觉中就渡过了黄河。母亲知晓后喜悦不止,常对人讲:“吾文儿,真二十五孝耳!”
对文人毕恭毕敬
童年时代,王文在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时有白池村举人高老夫子开庭授业,闻知王文在天资聪明,遂登门面试。他父亲叫他出来,他双耳坠肩,长袍拖地,甚是可爱。高老夫子遂语曰:“小顽童长袍拖地。”王文在当即指着高先生戴的帽子:“老夫子帽顶朝天。”喜得高老夫子把文在紧搂于怀,连声夸道:“奇才!奇才!”又向王父提出:“吾愿收此童为第一弟子,倾毕生所学于斯!”
一天,他在私塾学完《三字经》,先生对学生说:“在我吸完一袋旱烟的功夫,谁能从《三字经》里写出一万字呢?”学生们无人应答,唯有王文在站起回答:“我能写出。”老师便装好旱烟点着火,让文在去写。文在工工整整地在纸上写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没等先生吸完旱烟,文在已写毕交卷。先生看后,大加赞赏。
高中探花后,王文在奉旨赴江南主考,当地一些文人对他心中不服,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学,便指着树上的雀巢为题,请他赋诗。王文在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此地也有梧桐树,凤凰何少尔何多!”搞得那些江南“才子”目瞪口呆。
一次,王文在偕同江南一友到河津去看古塔。但这位江南人老夸才子出自江南,便见塔而出对“远望宝塔六棱四方八面”。王文在说:“这样的对儿,在咱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对上。”江南人说:“未必。”不多久,一个挑大粪的人过来了,江南人上前说:“来,你给咱对个句儿:远望宝塔六棱四方八面。”挑大粪的人把手摆了一下,表示答不上。江南人问王文在:“你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对上吗?”王文在说:“对上了呀。他举起手掌意思就是‘近看手掌五指三长两短’,你不知道吗?”那个江南人只好认错。
对乡人忠心耿耿
对乡人,王文在谦和自责。其高中之时,正值村中天神庙舞台建成,要唱开台戏,他应约为舞台题写对联,随后又恭站于庙门口,邀请乡邻、翁妪先入座。
其间,王文在家的侄男子弟、姑嫂姐妹也模仿不守庙规者,搬来高脚桌凳,影响别人看戏。他便令其家中佣人在开演之前,拿来斧锯,先锯掉自己家人的高脚桌凳。众人见状,大为叹服,此后再没有人违反庙规了。
中探花后,他自费大修城南柳沟坡。
柳沟坡,沟深坡陡,仅有一条小道,平时只有行人和牲畜能够通行,连马车都难以通过,雨雪天更是难行。一次,王文在去县城考试,路经此处,便对随行人员说:“吾若得志,必使险隘成为坦途,以利父老乡亲。”
王文在考中探花后,便自费组织乡民修路,一切开支均由自己承担。地方官员与众多乡绅在其感召下,纷纷捐资。历时一年有余,这条路终于告竣。
光绪三年(1877年)正月,王文在归里。夏,华北数省大旱,民不聊生。王文在体恤家乡父老之苦,告朝还乡,兴办赈济。他先供坞堆村村民每人谷米一斗七升,后在家中支起巨釜七口,煮粥供饥;再后又在村北五里之遥官道上,连续舍饭二年有余,直至力所不支,才向亲友借贷,数年之后,因赈济所欠的账才予还清。
王文在在湖北武昌任学政时,苏皖一带遭遇水灾,清廷封他为赈济钦差,督办赈灾。王文在体恤民情,日夜操劳,认真督办,还自捐俸禄,受到百姓称赞。
对下级仁爱宽厚
王文在对待部属下级,一贯仁爱宽厚。他在赴滇主考途中,路经湖南永顺县一个驿馆。此驿馆仅有一座小院,北屋为上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驿馆人员所居。王文在到驿馆之前,已有某府小官,留宿上房。等王文在绿轿红灯来到驿所,已值夜深,立即吩咐随行人员灭灯按牌,只以平民之称,因而驿馆并不知钦差大人驾到,便将他们一行人安置在厢房过夜。四更时分,随从人员起来喂马,点着了住翰林院的敕赏官灯,这下可吓坏了驿馆和留宿上房的那位官员,赶忙叩头、请罪,恳请王文在立即搬住上房。王文在再三安慰推辞。最后还是那位官员把自己的床铺硬搬到王文在所住厢房的偏角,二人同宿到天亮。
受维新思想影响,王文在撰写了《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等政论文章。文中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德)”的主旨,批评封建世袭制度,主张公举贤士;批评仰承权势,倡导开创维新;批评轻信人言,强调遍访隐士;斥责是非不分、碌碌误国官吏,阐明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德的道理。此文在同治三年山西省乡试中,是难得的佳篇力作。同治十二年,王文在赴云南主考。当时科场舞弊之风日盛,他多次斥退行贿权贵,不受诱惑,对试题始终守口如瓶。有些官员便指使人在他的住处写下“虎去山还在”。王文在看后十分气愤,立即命人取来笔墨写道:“山在虎还来。”有力地震慑了当地土豪恶霸。
不满时局、弃政从教的王文在呕心沥血、哺育英才,56岁时即积劳成疾,病逝书院,归葬于坞堆村。
清代
,
探花
,
之一
,
王文在
回复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清代的捐班
•
关公清代备受政商青睐
•
古人中探花比中状元还开心
•
清代的城市垃圾回收
•
清代“摊丁入亩”创造人口及生育奇迹,1840年时已达4亿
•
不可或缺的达成目标之一即为下巴的延长
•
清代遗物—运城古陶类
•
清代遗物——运城古木类
•
清代遗物(器具)——运城古金类
•
目前大家最需要的项目之一——5代热玛吉
•
牙科经营的要点之一,善于开办活动,对客户有强吸引力
•
专业性的提高,关键点之一是四手操作,牙科院长要推进
•
年轻人变成耳石症高发群体之一
•
牙科院长为招人而烦恼,原因之一在于准备,还没有做到位
•
王文在_河东名人馆展陈人物
•
夏县泊头村清代关帝庙遗存
•
“探花”乔晋芳
•
清代夏县老城记
•
王文在_河东名人吟咏(94)
•
清代北京的冰窖
•
北村人才辈出,探花府代表人物乔晋芳
•
清代诗人蒲州吴雯(上)
•
清代探花稷山王文在“会试朱卷”品读
•
临猗清代乡贤樊公德行碑考
•
寻根问祖探龙门(之一 续) ——关于黄河龙门文化的思考与启示
•
村庄绿化项目是今年河津市确定的重点工程之一
•
清代绛县知县江舻轶事
•
《盐池》清代 许煌——运城盐池主题书法邀请展作品
•
网站优化知识之一:HTTPS的优点和缺点
•
探花故里“思乡苑” 坞堆村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5956
+ 关注
发消息
浏览过的版块
运城快报
百家讲坛
点我问事
讲河东
艺苑乡音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