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明代贤臣赵载故里垣曲县华峰乡陈堡村印象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2-3-9 1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处黄河母亲臂弯的河东,由古至今,光耀史册的人物,灿若星辰。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与村庄,滋养了过去的人文繁荣,也必将养育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报推出“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名人故里行”专栏,旨在找寻河东历史名人在运城这块土地上留存的文化印迹与精神财富,为讲好运城的黄河文化故事,增添新的内容。欢迎大家来电来信提供线索或稿件,让我们一起书写运城美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代贤臣赵载故里垣曲县华峰乡陈堡村印象

赵家祠堂

“身靠无根树,手执钓鱼钩。地下白云飞,雷声不断头。”简短四句《弹棉歌》,不仅描写了旧时民间弹棉花需要用的弹棉花弓和弹棉花锤等工具,还描写了弹棉花时棉花飞舞、锤声不断的情景。穿越600多年的光阴,如今这首诗歌仍然在河东这片土地上传唱。

如果不是提前知晓,很难想象这样一首记录民间劳作的诗,是出自一位高官——明代浙江道监察御史、垣曲陈村人赵朗之手。他的重孙赵载,更是凭借清正廉洁、功绩卓著名垂青史,并将这首《弹棉歌》收入族谱传承下来。

早在本栏目开栏之初,赵载后人、第十四世孙赵中识先生便联系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去赵载故里看一看。3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赵载故里——垣曲县华峰乡陈堡村,重温这里的辉煌与厚重。

热情淳朴的民风

从运城市区出发,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车程,一点也没觉得沉闷。高速路上,两旁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层峦叠嶂的山峰,让人觉得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处隐居山间的世外桃源。

下了垣曲华峰高速路口,再走一两公里就到了陈堡村。果然,依傍中条山脉的村庄显得宁静祥和,高大的村门楼旁,一筐盛满核桃的大型石刻雕塑分外抢眼。

明代贤臣赵载故里垣曲县华峰乡陈堡村印象

赵中琳(右一)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廉政文化墙


行车至该村村委会,一旁的“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标识,让我们瞬间明白了村口核桃雕塑的意义。赵中识与同为赵氏后人的赵中琳、赵恒义、赵恒平、赵宗强、赵中锐及该村村委会主任赵伟早已等候多时,热情地欢迎我们,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方水土上人们的质朴与真诚。

查询史料会发现,赵载为垣曲陈村人,其旧居在北羊村,那么其故里为何会是陈堡村呢?

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因邻县有一村也为陈村,恰好这里有一个堡子,为了区分,这里便改为了陈堡村。2019年,根据区域划分,原陈村与邻近的北羊村、丰村进行了合并,成为如今的陈堡村。4800多口人的大村子,让该村的规模排在了全县前三列。

如今,村里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姓赵,均为赵氏后裔。据一直在研究赵氏文化的赵中琳介绍,赵氏源头可追溯至宋赵匡胤后裔,后来族谱丢失,至明代赵载开始重新修订《赵氏族谱》,赵载排列第五世。赵载曾祖父赵朗为官公道正派、不畏权势,被明太祖称为“山西长御史”,深受其影响,赵载也成长为一代贤臣。

有关赵载的事迹,《明史》《垣曲县志》《赵氏族谱》等均有记载,还有民间的口口相传。“据史料记载,赵载共写有奏章12篇,流传后世的有两篇,另有诗歌37首。”赵中琳说。

打小,他们就常听长辈讲述赵载的故事,说祖上出了一个廉官,所以要像祖宗看齐,不能给祖宗丢脸。

名垂青史的功勋

据史料记载,赵载(1481~1543)自幼聪明,3岁识字,7岁就能诵读经书,颖悟过人,29岁考举为进士。后来,他戍守边关12年,皇帝亲赐其名“载”。

“陕甘是明朝的边境地区,他在那里平定叛乱、抵御外侵,功勋卓著,皇帝就赐了他一个名字。”赵中琳说,赵载原名赵君琰,皇帝赐“载”字,有很大的寓意,“一是厚德载物,二是他可以承担起保卫大明国土的重任,即承载的意思。”

明正德九年赵载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中,奉命督漕;嘉靖二年升陕西参议,次年按察司副使;嘉靖七年升监督御史,甘肃巡抚;嘉靖十四年升南京都察院副督察御史,后升操江都御史。

做官期间,赵载公正无私、办事刚毅,面对行贿者不徇私枉法,上疏言漕运利弊皆被采纳,监督粮仓从未有过差错,监管税收兴利革弊,锄强扶弱、文治武功,使边境治安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赵载受到其他官员栽赃,回乡听候嘉靖皇帝发落。待嘉靖彻查清楚、还其清白后,奈何赵载因长期为国操劳,积劳成疾已去世。为宽慰忠臣之灵,嘉靖以国葬规制修建赵载陵墓,并亲赐“明敏刚正,屡著边功”匾额予以悼念。

赵中琳将赵载的亮点概括为“三个传奇、两个罕见”。“第一个传奇是皇帝赐名;第二是皇帝赐了赵家楼;第三是皇帝以最高规格为赵载举行了国葬。”他说,皇帝赐匾、赐赵家祠堂一对楹联和赵家胡同,共有五次,但赵氏后人都愿意称三次,因为“以三为大”。

他继续解释道:“两个罕见,一是朝廷六部文武百官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万里之长城,极边之砥柱,济世之奇才,用时之伟器’,如此评价历史上还没有;二是皇恩浩荡,皇帝对他的多个御赐。”

后人将其精神概括为廉明、公平、廉洁、公正8个字,生动体现了他的品格。

艰苦朴素的家风

1995年,赵载墓被列为垣曲县文物保护单位。据赵中琳介绍,赵载墓即赵家陵园,原有赵载独子于明嘉靖二十四年立的碑刻和明宰相严嵩撰写的《神道碑铭》,左右对称在两侧,还有石人、石马、石狮等,规格很大,位于该村村北约300米处。然而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很多东西被毁,《神道碑铭》也不见踪影。2009年,因东济高速路建设要经过此地,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向南对其进行了原规模、形制的迁建。

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小浪底水库放水时,整个垣曲旧县城都被淹没。如今,只有1936年的垣曲县城图上,清晰标注着赵家祠堂、赵家胡同、赵家牌坊、赵家楼,印证了曾经的辉煌。

幸运的是,这些曾经的碑文、石刻、建筑等,因为《运城地方志》《垣曲县志》《赵氏族谱》等史料的记载,现在的人们还能领略到它们当年的风采。

明代贤臣赵载故里垣曲县华峰乡陈堡村印象

最新修订的《赵氏族谱》

自赵载至今,《赵氏族谱》已修订了13次,最近一次修订在2019年,一年多以后成册。每次修订族谱都会成立赵氏理事会,赵宗强是本届理事长,赵中琳是主编。所有的史料、搬迁记录等,都被收录在了最新版本的《赵氏族谱》中。

而在族谱中,很重要的一条,当为赵载记录的《弹棉歌》了。在该村,《弹棉歌》现在依然家喻户晓。

赵中琳介绍,赵载的曾祖父赵朗致仕后回到垣曲,没有工资,就以弹棉花为生。他以此作为传唱,把弹棉花作为一种手艺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饿不着。“艺多不压身,他用这首诗来教育后代,告诫我们要勤劳拼搏、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要依靠祖上的阴德,而是保持艰苦朴素的家风,懂得耕读传家。”他说。

在村委会不远处,是2006年被列为垣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赵家祠堂。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年间重修,清顺治年间重建,1999年迁建至此。祠堂内,族谱中记载的“十二要”——“治家要勤,持家要俭;责己要严,居心要正;处事要和,事亲要孝;接物要诚,待人要敬;出言要慎,励行要恭;为人要义,道德要行”,以及祖训——“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友;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清晰可见,勉励着所有赵氏子孙。

赵氏后裔还绵延到了山西其他地区及河南、湖南等地。每年清明节,赵氏后人都会祭祖,有时外省的赵氏后人也会前来祭拜、寻根问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血缘之亲,一代一代往下传,是一种天然的团结。”赵中琳说。

浩荡清风的传承

赵载一生经历了7次升迁,任职了6省的官员,留给了后代勤劳致富的《弹棉歌》。受赵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陈堡村的文化底蕴亦十分深厚。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赵伟介绍,10多年前,该村被列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核桃和苹果是村民致富的主要经济作物。如今,村里的廉政文化建设,依托赵载的廉政文化,也做得很好。记者看到,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干净”“担当”12个大字格外醒目,随时随地提醒着广大党员干部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垣曲县纪检委还在村里修建了一个有关赵载的廉政文化墙,介绍了赵载的生平和功绩。人们还把当年赵载办公的地方改建成了一个文化广场,古朴清新大气。垣曲县多次有单位和个人前来参观调研,了解赵载的事迹,这里已然成了一个廉政教育基地。

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打花棍、走旱船、踩高跷……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大型社火活动,让整个村子更有精气神了。

赵中琳介绍,村里还曾有一座皇庙,是皇帝来看赵载时的住所,后来成为人们供奉的庙宇。尽管10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皇庙已消失在了浩瀚烟海中,但垣曲县依托这个典故,于去年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打造了“皇庙赵府”旅游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已提交给了省里。

他们也期待着,这一举措能够被选上,在深入挖掘赵氏文化、弘扬赵载清正廉洁作风的同时,为陈堡村的发展助力。
王捷/文图


15133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