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朝三暮四”这个词主要用来表示“反复无常和变化多端”,但看看原文就会发现意思差别太大了。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狙公养的猕猴们,对早上得到三个橡子,晚上得到四个不满意。但若换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它们却高兴地答应了。以道的观点观察事物,自然现象本来就是同一的,不存在什么是非问题。你认为对的,未必真对;你认为错的,未必真错。总之,只是一种偏见而已。“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人们根据主观想法,基于一些条件而肯定这一事物,也可以只凭一些条件而否定这一事物。
在庄子看来,猴子们怒“朝三暮四”而悦“朝四暮三”就是出于这种主观。虽说这是庄子影射当时的百家,酷似一群争“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猴子,怀着各自的主观成见去各处挑起争论,但想想当下的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那群争吵的猴子中的一个?庄子的“朝三暮四”说明的是一个哲学道理,现在的“朝三暮四”一般都是作为贬义词使用了。
(郭苑洁/文 《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