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相声说“于老爷子”打12岁进全聚德,先学剥葱,一直学到22岁,被评为“国家一级葱师”。这段虽是砸挂,但老年月不知多少大厨,均是先从剥葱拍蒜干起,被叫做力巴,又叫碎催。庖厨之中走出的食神们,诚可谓一代“葱”师。
周作人曾回忆:“乡间的规矩,小孩到了六岁要去上学,我大约也是这时候上学的。是日,上午,衣冠,提一腰鼓式的灯笼,上书‘状元及第’等字样,挂生葱一根,意取‘聪明’之兆,拜‘孔夫子’而上课。”葱管中空,葱故名“芤”,挂葱拜孔,真有这么个意思。孔老夫子,也可谓“一代葱师”。
在唐代,有位侍御史名叫侯思止。《太平广记》载:“(侯思止)常命作笼饼,对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因此人送外号“缩葱侍御史”。
蒲松龄吃煎饼,口味和侯思止吃笼饼一样。蒲松龄专为煎饼写过一篇赋:“野老于此,效得酱于仲尼,仿缩葱于侯氏。”他吃山东大煎饼,也要少放葱。
葱不是越少越好,看分什么馅儿。齐如山先生就说,北京包子饺子做馅,猪肉大葱的,一般一斤猪肉二两葱就够够的,但要是牛肉馅,一斤牛肉放两斤葱都可以,羊肉馅则可以不放葱。
《庄子》说,“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葱能种四季,要学庄子的通达,不妨四季赏花、喝酒就大葱。
在明代,冯梦龙曾给家中厨娘出过一个难题,想吃肉包子,可以有葱味,但不能见葱。厨娘虚晃一“葱”,在包子上笼屉前,先插根葱在里头,待蒸好之后,即将葱拔去。
五柳七/文 (《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