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人物】李尚师:三十载笔耕不辍 以《晋国通史》践行修史报国初心

发布时间 2025-09-12 16:48:13

    详细描述

    人物类型: 文化学者

    一个人从多低的起点干一件大事才算惊艳?

    一个人从多大年龄开始为理想奋斗才算不晚?

    一个人为了不相干的“伟大亭业”承受多少苦难和付出才算高尚?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对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83岁村民李尚师的惊叹。

    9月5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太原举行《晋国通史》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及省内的学者对李尚师和他与儿子李光达合著《晋国通史》(修订版)给以祝贺和高度评价。

    面对这样的盛况,李尚师平静以对。“一个人活着,总得为国家做些事情。”这句话像是说给别人听,但更像是李尚师说给自己听。

    命运弄人 错失上大学的机会

    李尚师出生于1942年,从小学习成绩抜尖。 1963年,高中毕业后的李尚师回村做了一名乡村教师。闲瑕时间,李尚师最喜欢翻看家里收藏若的一些史学典籍,那都是曾为秀才的曾祖父和教私塾的祖父的遗留之物。

    李尚师有一位族叔叫李孟存,比他年长 11岁,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李孟存有段时间在老家长住,最喜欢与他能看得上的后辈李尚师谈论历史。后来,李孟存在返校前嘱咐李尚师,不能甘于眼前的生活,还是得上大学。

    “他和我说,一旦有机会,他就为我办想法。还把大学的一整套历史教材寄给我,让我自学。整整3年的时间,所有的教材我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李尚师说。

    机会真的来了!1979年李孟存来信,让李尚师准备考试,而且是按照当时的政策,直接报考硕士研究生。“报名表都填了,可是我父亲大病,我是家里独子,一直陪到父亲病逝。”李尚师说。

    家有母亲要侍幸,两个儿子也上了小学,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他没功法去参加考试。怡巧那年,李尚师也由民办师转为公办教师身份。他想,就这样吧。

    点燃理想 不惑之年启程学术研究

    1985年,43岁的李尚师再次见到了多年未见面的李孟存。李孟存当时已调到位于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总支书记,还组建了晋国史研究军,担任主任。他王持开拓晋国史,和同事也是下属的常金仓合作写成的ㄍ晋国史纲要》一书即将出版。

    这本书是晋国史专著的开山之作。遗憾的是,后来成长为著名史学家的常金仓考取博士,要离开山西。李孟存需要补充一个助手。
    “跟我做研究,写晋国史吧。”

    “我怎么能行?连大学都没有上过。”

    “你的水平我知道,可以胜任。”

    “我已经43岁了。”

    “有恒心,再迟也不晚。”

    当夜的谈话,李尚师如今说来依旧清晰如昨。彻夜未眠后,他做出了景响他一生的决定。

    “我盖的房子再结实,用不了一百年就塌了。高楼大盖一百层,也有拆的时候。”李尚师用手指着屋顶,再指向码着的蓉作,能长留在世上的东西,也就是书了。我干了,人活首,得给世上留下一些什么。”

    疑事无成 再难也没想过放弃

    李孟存将收集的晋国历史研究的文献、考古发现论文等资料,系统地交给李尚师,而且布置了任务写一部《晋国史》。

    李尚师自此起步,扎入晋国史研究。

    山西是晋国根本,600年晋国霸业,疆域扩张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但其根本在山西,国都一直在山西南部。坐在晋国的土地上研究晋国史,李尚师有一番憶慨激昂的情怀,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别人从来没有过的亭情,自慈之情不言而喻。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时间和钱,都很紧张。

    李尚师很要强,本职工作不仅不翻弄,还要保持出色。“我带过的每届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好。你可以查学校的档案,我没有因为自己去研究历史了,就误人子弟。”李尚师说。

    工作之外,家里的十几亩庄稼地也要耕种。两个儿子都在上学,而且前后脚都考上了大学。教师薪资微薄,原本负担两份学费就很吃力,李尚师不敢因为研究历史而耽误了地里的收入,也不能把地里的活儿狠心扔给妻子一个人。他用于晋国史研究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熬出来的。

    晚上睡得很晚,凌晨5点起床,自行车的车筐里永远放着书,稍有空闲就拿出来看,别人笑话他是书呆子,他不理会。

    为了省钱,李尚师舍不得花钱买饭,馒头咸菜对付了很多年。但是,买书,参加学术会议、去晋国遗址实地调查…钱真不够花,他借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贷款,芮城县贷不到,他就设法到邻近的平陆县贷。

    李尚师不是没有犹豫过,可一想到放弃,他就不甘心。他想,如果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情怀抱负何以证明?

    “司马迁说,疑事无成。我豁出去千了,再难也不放弃。”李尚师说。

    知行合一 著作接二连三出版

    1995年,李孟存协调教育部门,让李尚师以“山西师范大学晋国史特约研究员”的身份,专职从事历史研究。

    研究不光是待在家里苦读书。李尚师考察晋因遗址、考古发掘之后的晋侯墓地、天马曲村晋国故地、晋献侯墓的车马坑、代表当时最高工业水平的晋国铸铜遗址、候马盟书出土处、晋国宫殿遗存……山谷平地,村村寨寨,与晋国相关的地方,李尚师都踏寻过多次,而且都是自费。

    石刻、古碑、陶片,承载历史信息的每个细微之处,他都仔细研究:民俗、文化、地理,搜集到点滴信息,他都加以记录,再参考文献和考古发现——比对、苦苦思索。

    白天耕作田地,夜深之际,家人入睡,万籁寂静,一盏孤灯下,李尚师铺开稿纸,一笔一画地沉浸于书稿写作。

    他从来不发表论文,一旦拿出来都是几十万字的书稿,他的书作也一本接一本被出版发行。

    当他带着《晋国通史》书稿去见李伯谦时,这位著名史学家震惊到了。李伯谦感慨:“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

    “李尚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什么呢?一个农民,一个没有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练的老人,在黄河边上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没有经费支特,没有学术团队,没有技术支撑,仅凭一己之力,能够集数十年之功,写出一部150万字的三卷本的宏观巨著,这就使我感到非常惊讶。作为一个科研和管理工作者,我甚至深受数育。”9月5日,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国通史》专家研讨会现场,专程来参加的著名学者、中园社科院原副秘书长晋保平再次发出鞋叹。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胡增春

    联系人

    我心如烟卸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