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快报】山路变通途,产业焕新颜:历山村的乡村振兴蜕变记

发布时间 2025-09-11 12:14:42

    详细描述

    崎岖山路变水泥大道,单一产业成多元发展,一个偏远山村在党建引领下,短短几年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

    曾经,历山村村民回家要蹚水过河,山路崎岖难行;产业单一,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常常歉收;地处偏远,对外交流困难重重,整村亮化更是一种奢望。

    如今,走进垣曲县历山镇历山村,宽阔的水泥路、全新的民生设施以及蓬勃发展的产业映入眼帘,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01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历山村地处山区腹地,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药材采集和外出务工。“过去村里有些农户种植山货和粮食,但产量较低、品质一般,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历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虎关回忆道。

    面对“人口少、人心散”的治理难题,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历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将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并通过补强党总支班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吸收年轻党员等举措,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村子要发展,党员得带头,支部得给力。”张虎关告诉记者,几年间,他们多次组织村“两委”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在积极对接产业帮扶项目的同时,寻找客商拓宽销售渠道,与村民签订价格保护协议,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02 产业革新,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化发展

    为改变历山村的落后面貌,村“两委”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希望依托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独特的生态资源、气候条件和优质资源,建立特色种植基地。

    2024年,历山村建成猴头菇、木耳种植基地,申请资金40余万元,投放菌棒3.5万棒,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在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村里攻克了野生猴头菇人工驯化技术,采用“椴木基质+仿野生环境”的方式,每棒年产鲜菇0.5公斤,每棚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

    生产出的头茬鲜菇,市场价超30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该基地还提供20余个岗位,吸纳本地村民参与采收、分拣工作。

    村党支部还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头发展土蜂养殖、娃娃鱼养殖等特色项目。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技术,邀请专家授课,示范户先行先试,手把手带动村民。

    03 基础设施提升,山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的历山村,不再是过去那个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山村。宽阔的水泥路连接起家家户户,全新的民生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整村亮化工程让历山村的夜晚不再黑暗,村民夜间出行更加安全方便。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04 干群同心,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历山村的蜕变是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驻历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当地村“两委”党员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抓党建促治理,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这个曾经落后的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村子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张虎关说道,“这也是我们支部班子团结一致的目标。”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历山村的产业逐渐成体系,群众增收渠道多元化,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

    从蹚水过河到大道通途,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历山村的变迁是一部干群同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史诗。

    党建强则乡村强,产业兴则百姓富。历山村正在党建引领下,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向前。

    联系人

    上善若水8L8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