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陈家庄被誉为“红色堡垒村,河东西柏坡”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47:21
详细描述
分类主题: 乡村笔记
稷王山东麓的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如一颗深镌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明珠,静静镶嵌在河东大地上。晋南的红色革命由此发轫,像一束刺破暗夜的星火,迅速席卷整个晋南大地,这座曾不足百户的山村,被誉为“红色堡垒村,河东西柏坡”。如今,这座红色堡垒孕育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中破土拔节,化作穿透岁月的精神火炬,照亮着接续奋斗的征程。
英雄群像
陈家庄的红色基因,早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就已觉醒。1892年,从贫寒农家走出的崔斗臣,在新思想的激荡洗礼下,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秘密播撒革命火种,联络四方进步力量,与嘉康杰、张吉辰并称“晋南三辰”,成为照亮晋南革命道路的重要引路人。
战争年代,陈家庄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早期党员李建文将自家窑洞改造成秘密交通站,父子三人冒死传情报;村长赵老九利用身份作掩护,为八路军筹措粮草,被日寇杀害;孙兴华烈士面对日寇严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柴泽民、金长庚等在此指挥晋南武装斗争,汇聚革命力量。
如今,陈家庄的地道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狭窄的通道里仿佛还能听见百姓掩护干部时急促的心跳;老槐树的树洞里,藏着当年村民偷偷送粮的秘密,斑驳的树纹记录着那段艰难却坚定的岁月;洞洞门青砖墙上的弹痕,是战斗的印记,独轮车留下的凹痕,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深。陈家庄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英雄群像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这份红色血脉,跨越时空,让信仰之光永远矗立,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红色遗址
遍布全村的革命旧址,默默镌刻着“为什么出发”的初心。稷麓英烈纪念广场上,纪念碑庄严肃穆;纪念馆内,泛黄史料与珍贵实物静静铺展着太岳三地委与稷麓县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这座由深沟填平而成的广场,象征着革命先辈在艰难险阻中开辟道路的壮举。
被称作“三晋第一窑”的明代大窑洞,藏着动人的精神密码。这座宽7.8米、高6.5米、深25米的窑洞,曾见证清代本村赵善人“斗谷斗土”的赈灾善举,百年后却成为决定晋南土改方向的会场。窑洞石壁上,当年参会干部刻下的“为民”二字已融入石纹,笔画间的凿痕深浅不一,像是在反复叩问“为了谁”的初心。如今,每当党员干部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总会有人伸手触摸那两个字,指尖划过的不仅是石头的温度,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革命印记在各处旧址绵延生长。太岳三地委于1947年创办的《晋南报》,从窑洞印刷厂飘出的油墨香,像星火般点燃晋南解放战场的斗志。太岳三分局电话局里,“北海”“南海”的传呼暗语背后,是轰炸时钻地道发报、停电时摇发电机的坚守,守护着晋南战役、闻夏战役等诸多战役的“通讯生命线”。崔斗臣故居的煤油灯,照亮他从播火者到不屈斗士的一生……
薪火相传
如今的陈家庄,正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续写新的篇章。作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数万名党员干部、青少年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三晋第一窑”里体验“土改会议”的激烈讨论,在地道感受“生死考验”的惊心动魄。“红色记忆”数字化展厅让泛黄的史料“活”起来,那些战火中的故事总能让年轻人红了眼眶。这里既是河东革命的“西柏坡”,更是红色课堂,昭示着平凡生命因信仰而不凡,艰难岁月孕育着光明希望。
近年来,陈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全力打造“农林科技示范村、红色旅游景点村、生态环境文明村、休闲娱乐度假村”,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牛王疙瘩上,昔日的瞭望哨旁建起800立方米蓄水池,浇灌着3000亩杜仲林,战时的军事要地成为生态建设的前沿;太岳三地委旧址旁,新栽的绿植与百年古建相映成趣;当年太岳军区战士帮老乡抢收的梯田里,麦浪正顺着田埂荡起金色的涟漪,黄芩的紫蓝花穗像给磨盘岭系上五彩腰带……
走进陈家庄,读懂的不仅是一段地方史,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那些烽火中的坚守、抉择中的担当、平凡中的伟大,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张黎凯 李锴/图文
图:太岳三地委纪念馆
英雄群像
陈家庄的红色基因,早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就已觉醒。1892年,从贫寒农家走出的崔斗臣,在新思想的激荡洗礼下,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秘密播撒革命火种,联络四方进步力量,与嘉康杰、张吉辰并称“晋南三辰”,成为照亮晋南革命道路的重要引路人。
战争年代,陈家庄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早期党员李建文将自家窑洞改造成秘密交通站,父子三人冒死传情报;村长赵老九利用身份作掩护,为八路军筹措粮草,被日寇杀害;孙兴华烈士面对日寇严刑拷打严守党的秘密,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柴泽民、金长庚等在此指挥晋南武装斗争,汇聚革命力量。
如今,陈家庄的地道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狭窄的通道里仿佛还能听见百姓掩护干部时急促的心跳;老槐树的树洞里,藏着当年村民偷偷送粮的秘密,斑驳的树纹记录着那段艰难却坚定的岁月;洞洞门青砖墙上的弹痕,是战斗的印记,独轮车留下的凹痕,见证着军民鱼水情深。陈家庄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英雄群像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这份红色血脉,跨越时空,让信仰之光永远矗立,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红色遗址
遍布全村的革命旧址,默默镌刻着“为什么出发”的初心。稷麓英烈纪念广场上,纪念碑庄严肃穆;纪念馆内,泛黄史料与珍贵实物静静铺展着太岳三地委与稷麓县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这座由深沟填平而成的广场,象征着革命先辈在艰难险阻中开辟道路的壮举。
被称作“三晋第一窑”的明代大窑洞,藏着动人的精神密码。这座宽7.8米、高6.5米、深25米的窑洞,曾见证清代本村赵善人“斗谷斗土”的赈灾善举,百年后却成为决定晋南土改方向的会场。窑洞石壁上,当年参会干部刻下的“为民”二字已融入石纹,笔画间的凿痕深浅不一,像是在反复叩问“为了谁”的初心。如今,每当党员干部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总会有人伸手触摸那两个字,指尖划过的不仅是石头的温度,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革命印记在各处旧址绵延生长。太岳三地委于1947年创办的《晋南报》,从窑洞印刷厂飘出的油墨香,像星火般点燃晋南解放战场的斗志。太岳三分局电话局里,“北海”“南海”的传呼暗语背后,是轰炸时钻地道发报、停电时摇发电机的坚守,守护着晋南战役、闻夏战役等诸多战役的“通讯生命线”。崔斗臣故居的煤油灯,照亮他从播火者到不屈斗士的一生……
薪火相传
如今的陈家庄,正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续写新的篇章。作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每年数万名党员干部、青少年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三晋第一窑”里体验“土改会议”的激烈讨论,在地道感受“生死考验”的惊心动魄。“红色记忆”数字化展厅让泛黄的史料“活”起来,那些战火中的故事总能让年轻人红了眼眶。这里既是河东革命的“西柏坡”,更是红色课堂,昭示着平凡生命因信仰而不凡,艰难岁月孕育着光明希望。
近年来,陈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全力打造“农林科技示范村、红色旅游景点村、生态环境文明村、休闲娱乐度假村”,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牛王疙瘩上,昔日的瞭望哨旁建起800立方米蓄水池,浇灌着3000亩杜仲林,战时的军事要地成为生态建设的前沿;太岳三地委旧址旁,新栽的绿植与百年古建相映成趣;当年太岳军区战士帮老乡抢收的梯田里,麦浪正顺着田埂荡起金色的涟漪,黄芩的紫蓝花穗像给磨盘岭系上五彩腰带……
走进陈家庄,读懂的不仅是一段地方史,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那些烽火中的坚守、抉择中的担当、平凡中的伟大,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张黎凯 李锴/图文
图:太岳三地委纪念馆

联系人

贺老师
立即联系

运城社区客户端
查看和发布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