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神奇的青龙峪:触摸华夏文明的源头
详细描述
分类主题: 文明探源
踏入中条山腹地,循谷壑南行,青龙峪的古老脉络便悄然铺展足下。此行非止山水之乐,实乃一场溯源华夏文明之根的朝圣。
伏祠追源:阴阳始肇
旅程伊始,骆驼弯苍翠掩映中,伏羲祠遗址赫然撞入眼帘。残存青瓦隐现绿意,恍惚间,檐角风铃犹自叮咚,清越悠扬,似低语洪荒序幕,轻启山谷神奇。此地乃后世追缅人文始祖伏羲之圣地,寸土浸染对源头的敬畏。登高俯瞰,谷间溪流天然勾勒出一道玄妙S形,俨然阴阳八卦图流转;骆驼弯峰峦与伏羲祠遗址,恰成图之阴阳鱼眼,暗合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智。正是他,分判阴阳,推演八卦,演绎河图洛书,厘定五行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分属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开创五灵四象文化之先河,奠定华夏文明万古根基。
始母遥望:人形天成
自骆驼弯南望,庙凹西咀、北咀与东南莲花峰,竟鬼斧神工般勾勒出一尊仰卧人形巨像!鼻眼轮廓分明,颈项处一株含苞牡丹点缀生机,而庙凹西咀、北咀,正是其高耸的乳房——此乃始祖母华胥之天然形塑!西咀之上,古人建有女娲庙,其意深远:既是对母系氏族哺乳繁衍之功的永恒铭记,亦暗合阴阳至理。女娲为阴,庙踞山巅;伏羲为阳,祠隐深谷。二者遥相守望,一高一低,一显一藏,阴阳和合之美,尽显传统智慧。他们静观后世子孙生生不息,走向辉煌。
玉皇圣窟:文明摇篮
由此南行,视野陡峭。庙凹北咀千仞绝壁如斧劈开,玉皇洞(古称“兴圣洞”)便如神迹镶嵌其上,俯瞰众生。此洞渊源极古,初为远古先民避祸栖身之岩窟。《虞乡县志》载:“(县东)有岩窟,古名‘兴圣’,传为圣母女娲、伏羲所出之地。”栈道险绝,仅容侧身,洞内却豁然开朗。相传,此乃华胥氏率母系氏族繁衍生息之所。绝壁堡垒,天然隔绝洪荒猛兽。抚摩岩壁粗粝凿痕,指尖仿佛触及先民体温——这或正是伏羲女娲兄妹幼时的“家”痕。山风穿堂,松涛低吼,犹带远古回响。此地为古人绝佳居所:挡风避雨,易守难攻(夜堵栈道即成天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文明火种最初的庇护所。
华胥天坛:祭告苍穹
目光南移,华胥峰如巨鳌昂首问天,拔地擎天,气势磅礴!《虞乡县志》明载:“县东二十五里有石锥山,又名华胥峰”。登临绝顶,草木掩映间,宏阔古祭坛遗址赫然在目。实测宽三十三米,长二十六米,散落巨形凿痕石条,榫卯凹槽精工细作,无声诉说着昔日祭典的庄严与浩大。立身坛中,谷底山风奔涌而上,裹挟万壑松涛轰鸣,声震寰宇。环顾四野,群峰如戟森列,唯此豁然开朗,接天连地。仰观,苍穹无垠澄澈;俯察,万山奔涌如涛,东北女盐池明镜闪耀。遥想黄帝蚩尤逐鹿盐池之野,石鹿峪静卧之石鹿,是否曾见证烽烟?古人择此绝顶祭天,正是借天地之开阔,与浩渺苍穹进行灵魂对话。诚如《诗经·大雅·崧高》所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此情此景,天人交感之意沛然莫御。古人仿古题壁诗云:
“华胥绝巘接鸿蒙,
古坛寂寂对长空。
松涛万壑惊寰宇,
一点心香上九重。”
峰下不远,真人洞幽藏,藤萝半掩洞口,似封存先民与神灵私语之秘。洞内水声潺潺,钟乳晶莹剔透,绿白相映,恍若琼瑶仙境。
石钟龙吟:幽洞玄音
转向华胥峰西北,石钟岭如巨龙横卧。岭下,黑龙洞隐于浓荫,洞口氤氲之气缭绕不去。乡野相传,曾有黑龙兴风作浪,终为得道陈真人所降伏,故洞外至今“龙气”隐隐。邻近的石钟洞,更是古“虞乡八景”之一“石钟晓鸣”所在!虽今已难闻传说中清晨自鸣、声震山谷的古钟之音,然洞内巨石悬顶,气象森严;洞道深邃莫测,凉风习习。侧耳倾听,岩壁间似有悠远回声轻荡,与远方龙山寺若有若无的暮鼓晨钟遥相唱和,引人幽思入洪荒。《虞乡古志·八景录》载:“石钟洞,幽邃莫测。每值清晓,石窍自鸣,其声清越,若洪钟震谷,闻于数里。乡人异之,以为灵境。”
三眼神工:华胥显圣
自华胥峰脚东行,于三谷交汇处,三眼洞静默伫立。洞口石刻虽经千年风雨摩挲温润如玉,但奇异轮廓清晰可辨:北壁刻“东方之神句芒”,人首蛇身,肋生双翼,正合《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乃辅佐伏羲之春神与木神。南壁雕刻更令人屏息:一位神女端坐烂漫花丛,生机藤蔓自足下盘旋而上,绽开九朵圣洁莲花——此乃中华民族伟大的始祖母华胥氏!《列子·黄帝篇》描绘其国:“华胥氏之国…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她以“华”(花)为名,于此繁花之地播撒文明初种。其儿女伏羲女娲,更在此开启照亮万古的智慧之光。凝视石刻,《诗经·蒹葭》“蒹葭苍苍”之远古歌谣,仿佛于花海间悠悠回荡。古人于此建洞并刻《山海经》图腾,或因此地为沟通天地、祭祀神灵之重要交汇点?
丢岫祭地:幽通玄冥
三眼洞之南,丢岫洞幽深神秘。洞顶岩石斑驳,呈奇特青铜墨绿,青灰岩面点缀乳白星点,宛如璞玉。《虞乡县志》确载此处为“古人祭地之所”。俯身细察,石壁模糊凿痕依稀可辨,恍见虔诚先民手捧粗粝玉璧,屏息投入深不见底的幽暗洞口,向大地之母献上敬畏。洞底潺潺水声不绝,那幽暗“黑水”,正与《山海经·海内经》“幽都之山,黑水出焉”遥相呼应!古人智慧卓绝:以华胥峰之巍峨高耸对天,以丢岫洞之深邃莫测应地。一高一深,一阳一阴,天地的呼吸、宇宙的脉搏,便在青龙峪的山势起伏间流转不息。
圣洞归真:文明肇始
然青龙峪灵魂至深之章,仍在绝壁玉皇洞(兴圣洞)。正是于此,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系辞下》),将天象化人间秩序,一画开天,分判阴阳,推演八卦,演绎河图洛书,播撒五行生克之宇宙智慧,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亦在此神圣洞窟,女娲“抟黄土作人”(《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赋予大地生命;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确立人伦嫁娶之礼,奠定华夏伦理基石。后人感念其开天辟地、创世育人之无上功德,尊其曾居岩窟为“兴圣洞”,此乃对文明源头最崇高之礼赞!
归途回望:万古心印
暮色四合,归途回望。夕阳熔金,为巍峨华胥峰镶上璀璨金边;玉皇洞剪影如古老图腾,深镌苍茫崖壁;三眼石刻、丢岫幽光、石钟雄浑,皆在温柔暮霭中渐次柔和,归于宁静。此刻终彻悟:青龙峪之神奇,在于它将“天地人”之古老密码,依循山峦肌理,深镌进每一道岩缝、每一块磐石、每一缕山风。自伏祠追思始,于玉皇洞触摸始祖开天辟地的体温与智慧,登华胥峰感怀先民祭告上苍的赤诚敬畏,探三眼洞领悟华胥氏孕育万灵的母性光辉,访丢岫洞窥见古人沟通大地的神秘仪式,终在石钟岭那想象的悠远钟鸣里,清晰听见《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古老回响,于群山万壑间久久激荡……
此行岂止山水之旅?实为穿越时空之朝圣。青龙峪寸土,皆在低语:此处深藏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心跳;此处,是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文明之根。行囊既备,何不起程?去触摸那温热的凿痕,聆听那穿越万古的风声,在青龙峪的神奇褶皱里,找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源头记忆。
作者简介:
杨洪惠,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数字文旅分会理事,运城条山书院副院长,运城、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多年来钟情于本地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多次在报刊等媒体刊登本地文化文章,尤其是永济境内青龙峪,王官峪,五老峰的文化文章,为当地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并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应永济市委邀请成为本地扁鹊文化开发的本土专家,为扁鹊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用纪实、评论、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方式宣传扁鹊望闻问切的高超技术,弘扬扁鹊治未病的高超理念,为时代康养事业提供详实的文化支持。
联系人

赏真阁

运城社区客户端
查看和发布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