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文化】鼓楼巷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 2025-08-01 18:40:43

    详细描述

    分类主题: 凤城往事

    鼓楼巷,因鼓楼而得名,是盐湖区一条很古老的街巷,大约在明朝万历七年河东巡盐御史房寰主持兴建鼓楼时,就已经存在了。

    鼓楼,也是运城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基座平面是长方形,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6米多,底座高约4米,上面还有约20米的重檐歇山顶木构楼阁,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修,花去不少银两。

    2015年,这座鼓楼得以重建。原来残缺不全的砖券门洞整修一新,上面的重檐歇山顶木制的楼阁也得以重建,重建以后的鼓楼挺拔秀丽,格外壮观。但鼓楼巷却因城市扩街而消失。

    回想起鼓楼巷的前世今生,它不但是一条文化巷,而且是革命巷。

    1954年,解县师范并入运城师范,而运城师范就设在鼓楼巷内。

    鼓楼巷北口,有座砖券门洞,是鼓楼焚毁时留下的遗迹。约10米长、4米宽、3米高,北低南高,呈缓坡式。门洞上砖石斑驳,衰草萋萋,甚至还长有几棵不高的小树,随风摇曳。

    进入鼓楼巷,道路狭窄,东为运师北段西墙,西为一家一户民居。向前100多米,就是运城师范和运师附小的大门,两门相对而立。再往南,就是两校南段的校墙。再往南,就到了运城盐池北边的城壕。

    据考,鼓楼巷内的学校,可以追溯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那年,官居高位的曹于汴回乡葬母,除缅怀慈母外,还慷慨解囊在运城文庙隔壁他家祠堂里(就是原来的运师、现在的力行中学)创办了一所“宏运书院”。《运城市志》(1994年版)也载:宏运书院,“为明万历壬辰进士曹于汴讲学之所。有学田700余亩,年收租金150余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宏运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改名为河东初级师范学堂,将原小学作为附属小学堂。其遗址即今运城中学西校所在地。”也就是运城中学迁来前的运城师范所在地。

    运城师范一直享誉河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一直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其间,我的母校——运城师范为全省、全国培养了一批党政军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还有不少教师被选调到各级党政机关任职,素有“河东文化教育的乳母”“晋南小学教师的摇篮”之誉,为河东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运城一带,有这样一句话:“要敢干,入师范”,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那时的省立二师就在鼓楼巷内,同省立二中一样,也是河东地区的革命急先锋。1926年7月,中共太原地委执委崔锄人、王鸿钧利用暑假在省立二师介绍学生卫文兴等人入党,并建立了中共省立二师支部。

    1936年10月,各校成立民先队,运师的负责人是芦民安、高宗智和郭显星。在各校相继成立民先队的基础上,运城成立了民先晋南区队部。其间,他们印刷抗日小册子,出刊墙报、板报、漫画,组织宣传队上街讲演、演活报剧、唱救亡歌曲,组织学生慰问伤病员,欢送北上抗日部队,动员爱国青年参军参战,还配合抵制日货,铲除汉奸,召开群众大会。之后,又在运师发动了一次驱赶压制学生抗日活动的反动校长杨汝良、欢迎共产党员李哲人当校长的斗争,坚持了37天,取得了最终胜利;1937年9月,又建立了《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会址就设在省立二师内。

    学生联合会和民先队、妇联会联合组织各种抗日活动,出版《联合》刊物,动员学生参加抗日战争和救亡活动。1937年9月下旬,学联又在二师召开各校抗日大会,决定轮流到校外展开宣传活动:张贴抗日标语,演唱抗战歌曲,演讲抗日文稿,散发抗日传单,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0月下旬,运师和各校学生又轮流到火车站,慰问北上抗日将士,还在中共河东特委书记闫子祥和中共运城市委支持下,成立了一个“大众剧团”,排练场地就设在二师一间教室内,适逢丁玲带着西北战地服务团来运演出,他们就向八路军“战斗剧社”学习、排练了《放下你的鞭子》《亡国恨》《血衣》《游击队之歌》《上前线》等剧目,先后到夏县、闻喜、侯马、新绛、稷山、万泉、荣河、猗氏、永济、解县等地,进行了宣传演出,激发了群众抗日热情。

    1934年8月,国画大师齐白石应邀在老运师为学生授课,从鼓楼口到学校门口,挤满了欢迎的市民和学生;1937年10月,丁玲率抗战宣传团来运宣传抗战,曾在老运师礼堂发表演讲,慕名赶来的各县学生从校门口一直排到鼓楼巷口……

    鼓楼,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发生在鼓楼巷内的历史沧桑和革命故事,见证了运城师范“育人先育己”的楷模事迹,见证了从运师走向全国的著名党政军干部,见证了整个运城市的人文嬗变!

    王志英/文 党永立/图

    联系人

    天蝎孤星等

    立即联系